中醫(yī)古籍
  • 徐靈胎學術思想淵源初探

    關鍵詞:徐靈胎 學術思想 淵源

    摘要:本文根據(jù)徐靈胎論著及后世文獻所示線索,從儒道淵源對其學術思想進行探討,指出徐靈胎治學特點為“從源以及流”,即通過對漢唐以前經(jīng)典的學習研究,奠定醫(yī)學根本,而后對后世諸家之書取長去短,完善醫(yī)學知識結構。同時,本文還提出了徐靈胎崇古、尊古的原因是不忍古來圣人相傳之醫(yī)道衰落,“悉一心之神理,遙接古人已墜之緒”。因此針砭后世醫(yī)家,維護漢唐以前醫(yī)學之源。

    徐靈胎先生一生著注醫(yī)書10余部,理論造詣精深,臨證不同凡響,是時名重一方,今日亦聲名不綴,靈胎先生之治醫(yī),既無家學淵源,又無師道傳授,純粹自學成才,無師自通,古今杏林,當屬鳳毛麟角。探討其治學之路,對后世學者有莫大的意義。劉洋等認為靈胎先生成才的關鍵在于從難治學及廣博的社會人文知識結構基礎。[1]筆者認為此說畢竟有流于泛泛之表面。靈胎先生于《醫(yī)學源流論·醫(yī)非人人可學論》[2]中說有五種人不可學醫(yī),豈可僅歸咎于外在環(huán)境乎?況且先生所指的淵博通達非指基礎知識,而是指對醫(yī)學的淵博通達也。又如果僅淵博而已,則金元四子、明之薛立齋、張介賓未嘗不聰明敏哲、淵博通達、虛懷靈變、勤讀善記,而靈胎先生尤譏之(見《醫(yī)學源流論·醫(yī)學淵源論》)。何也?皆因未能探及醫(yī)之本源。醫(yī)道反隱于小成矣。靈胎先生于《難經(jīng)經(jīng)釋·序》中道:“惟知溯流以尋源,源不得則中道而止,未嘗從源以及流也?!痹凇夺t(yī)學源流論·脈經(jīng)論》中告誡后學曰:“學者必當先參于《內經(jīng)》、《難經(jīng)》及仲景之說而貫通之,則胸中先有定見,后人之論,皆足以廣我之見聞,而識力愈真?!毕壬q恐未暢悉,在《慎疾芻言·宗傳》中又重申之:“一切道術,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漢唐以前之書,徒記時尚之藥數(shù)種而可為醫(yī)者。今將學醫(yī)必讀之書并讀法開列于下,果能專心體察,則胸有定見。然后將后世之書遍觀博覽,自能辨其是非,取其長而去其短矣。”

    蓋學問之道,有兩途徑而達:一為由流而溯源,一為由源而及流。由流而溯源者,源不得則中道而止,且歧路多,若稍有不慎,則易陷于歧路而不能自返。若由源而及流,則胸有定見,自有提綱挈領之功,雖支流紛繁,卻終能不為其所惑而不至于不知所從也。靈胎先生多次提到“胸有定見”之語,可知對文獻的鑒別力,先生是相當重視的。蓋因先生是無師自學,不比傳有師承,有明師為之指點,若胸無定見,則醫(yī)書充棟,流派眾多,不知取舍,則窮其生而不得醫(yī)之宗傳矣,即能獲宗傳,所耗時日,所需精神,亦是難以想象也。而考先生當年學醫(yī)之由,“嚴君見背,諸弟連摧,只剩得單親獨子,形影相依?!保?]不得已而改為業(yè)醫(yī),“賣幾片陳皮甘草,權當負米回,”[3]從實際情況來說,是不允許其將光陰耗至七老八十,方懸壺濟世。先生所走之路,表面上看是工程浩大,而從功效比上說卻是學醫(yī)的捷徑也。當然,靈胎先生對這條道路的選擇,還有其他淵源。筆者將在后文試加評述。

    儒道淵源

    靈胎先生是以儒者自稱的,如其《洄溪道情·六十自壽》自訴生平時曾說:“想當年,束發(fā)從師,志薄風雷,也曾窮經(jīng)辨史,也曾談玄講理,也曾嗜僻探奇。原仔望少薄微名,幸叨半職,些微展布蒼生計?!保?]故先生在縣庠入泮時,更名大業(yè)。而在《醫(yī)學源流論·自序》中則曰“醫(yī),小道也”,而稱“古者大人之學,將以治天下國家,使無一夫不被其澤,甚者天地位而萬物育,斯學者之極功也?!币嗉础洞髮W》中所稱的“治國、平天下”的儒者抱負,因兩者同能濟世而救人也。而“一事不知,儒之恥也”,觀先生所學,“凡星經(jīng)地志,九宮音律,以至舞刀奪○,勾卒嬴越之法,靡不宣究,而尤長于醫(yī)”,[4]正是以大儒的要求來規(guī)范自己的。而在《蘭臺軌范·凡例》中,靈胎先生亦有“通天地人之謂儒”來要求儒者。其崇古、尊古之思想,亦與孔子之意頗同。

    然而,道家老莊思想對靈胎先生的影響更是根深而蒂固。先生名大椿,大椿者,出自《莊子·逍遙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后雖更名大業(yè),但在他的著作和為他人著作評注或作序中,從不用大業(yè)之名,而分別署徐大椿、徐靈胎,以及晚號洄溪道人、洄溪老人、洄溪主人等等,就連晚年居畫眉泉摩崖石刻中的二處徐靈胎題刻亦不例外。[5]可見先生對大椿之名的喜歡,甚至晚號自稱洄溪道人。而在其《洄溪道情·六十自壽》寫道“如今是秋深露冷蟬將蛻,春老花殘蝶倦飛。只愿得天公憐我,放我在閑田地,享用些閑滋味。直閑東溟水淺,西山石爛,南極星移?!保?]則是一派無欲無為、歸真返樸的道家思想。而在“上嘉其樸誠,欲留在京師效力”時,先生“乞歸陶里”。更是老子“功成身退”的思想體現(xiàn)。在《洄溪道情·壽韓開云先生九十》中先生有“不必有金丹辟谷,何須求玉液瓊漿,只不忘慈仁恭敬,人人盡壽康”之句。[3]而“慈”為老子三寶之首,“仁”為孔子終身所提倡而為之奮斗的綱領??梢娤壬羌廊宥矣谝簧恚瑥钠鋵ⅰ按取迸庞凇叭省敝?,可見道家在先生心目中的地位。根據(jù)《洄溪道情·壽韓開云先生九十》及先生一貫來的治學、為人特點,可知先生所學的道家,非后世那些“煉金丹、服氣辟谷求長生”的道家,而是老莊的樸素道學,亦為道學之源。且靈胎先生有《道德經(jīng)注釋》二卷、《陰符經(jīng)注釋》一卷。《道德經(jīng)》又名《老子》、《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文》,為道家經(jīng)典著作。在老子的認識論里,“執(zhí)一可以為天下式”,因為世界的演化過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而萬物皆由同一根源而產生,故他認為,認識世界,首先要“知歸根”。如《道德經(jīng)》里說:“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鼻矣衷唬骸胺凑?,道之動?!狈矗赏ǚ?。因為,萬變不離其宗也。故曰: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結合上面對徐靈胎治學特點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其中的淵源。

    《陰符經(jīng)》全稱《黃帝陰符經(jīng)》,舊題黃帝撰,李筌集伊尹、呂望(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六家注?!蛾幏?jīng)》為道家的重要經(jīng)典。自唐至清,注者近五十家。《神仙感遇傳》等書記載,驪山老母為李筌講解云:“此符凡三百言:一百言演道,一百言演術,一百言演法。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國安民之法,下有強兵戰(zhàn)勝之術。皆內出心機,外合人事。觀其精微,黃庭內景不足以為玄;鑒其至要,經(jīng)傳子史不足以為文,孫吳韓白不足以為奇?!保?]而觀其文,以“觀天之象,執(zhí)天之行,盡矣”開篇,而又以“陰陽進退之道,昭昭乎見乎象矣”結束。由此,《陰符經(jīng)》揭示了古人認識世界的方法,即根源于廣義的天人合一的取類比象的方法,從天地所現(xiàn)的種種“象”或天地事物演變的模式來認識世界,并以之指導自己實踐。這與《易》的思想是一致的(靈胎先生早年對《易經(jīng)》亦有深入的研究),如《易經(jīng)》的來源傳說就是圣人“遠取諸物,近取諸身”,而“設卦觀象”產生的。徐靈胎受此思想的影響可在《神農本草經(jīng)百種錄》中尋出。在自序中,先生曰:“天地亦物也耳……其生人也得其純,其生動物也得其雜,其生植物也得其偏?!庇衷唬骸吧w氣不能違理,形不能違氣,視色別味,察聲辨臭,權輕重,度長短,審形之事也;測時令,詳嗜好,分盛衰,別土宜,求氣之術也。形氣得而性以得。性者,物所生之理也,由是而立本草、制湯劑以之治人。”而在丹砂一藥注釋中說:“凡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質,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時,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勝而即資之療疾,故能補偏救弊,調和臟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痹凇夺t(yī)學源流論·藥石性同用異論》中又說“蓋古人用藥之法,并不專取其寒熱溫涼補瀉之性也。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所生之方,或取其嗜好之偏,其藥似與病情之寒熱溫涼補瀉若不相關,而投之反有神效。”后來中藥學上稱這種取類比象的研究中藥的方法為“法象學”。

    崇古之因

    凡讀靈胎先生著作的人都會發(fā)現(xiàn)先生厚古的情結特別重,后世學者對此褒貶不一。下面筆者試就此點作一分析。要搞清楚這一點,首先要弄明白幾個問題:古代(在徐靈胎的概念里,古代是指漢唐以前)的東西是否已經(jīng)過時,還有沒有存在的價值,古方究竟能否治今病?靈胎先生崇古的意義何在?

    張元素言:“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今病不相能也?!倍斓は舱J為“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勢不能盡合”。果真如是?靈胎先生以其幾十年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和博學的才識回答道:“古人制方之義,微妙精詳,不可思議。蓋其審察病情,辨別經(jīng)絡,參考藥性,斟酌輕重,其于所治之病,不爽毫發(fā)。故不必有奇品異術,而沉痼艱險之疾,投之輒有神效,此漢以前之方也。”故古人治病覆杯而愈,不必盡劑,如《外臺》有沃雪湯之名,喻其效若以湯(沸水)潑雪中立融也。而“古法之嚴如此,后之醫(yī)者,不識此義,而又欲托名用古,取古方中一二味,則即以某方目之?!薄叭テ湟?,雜以他藥,而仍以某方目之,用而不效,不知自咎,或則歸咎于病,或則歸咎于藥,以為古方不可治今病。嗟乎!即使果識其病而用古方,支離零亂,豈有效乎?遂相戒以為古方難用,不知全失古方之精義,故與病毫無益而反有害也?!?至于未識病者,則更勿須論也。)然則當何如?曰:“能識病情與古方合者,則全用之。有別癥者,則據(jù)古法加減之。如不盡合,則依古方之法,將古方所用之藥,而去取損益之,必使無一藥之不對癥,自然不背于古人之法,而所投必有神效矣?!?《醫(yī)學源流論·古方加減論》)

    其在《醫(yī)學源流論·本草古今論》中,亦可見靈胎先生崇古之因。其曰:“此(《神農本草》)乃開天之圣人,與天地為一體,實能探造化之精,窮萬物之理,字字精確,非若后人推測而知之者。故對癥施治,其應若響。仲景諸方之藥,悉本此書?!倍忠稳怂疲骸坝蒙褶r之品無不效,而弘景所增已不甚效,若后世所增之藥則尤有不足憑者。”然而靈胎先生并不是一味尊古,從其對《本草綱目》的評價與陳修園比較則可知。陳修園于《神農本草經(jīng)讀》曰:“自時珍之《綱目》盛行,而神農之《本草經(jīng)》遂廢。”又曰:“李時珍《本草綱目》尤為雜沓,學者必于此等書焚去,方可與言醫(yī)道也?!边@是否定的。而靈胎先生則曰:“至明李時珍,增益唐慎微《證類本草》為《綱目》,考其異同,辨其真?zhèn)?,原其生產,集諸家之說,而本草更大備?!庇衷唬骸捌鋾浴侗窘?jīng)》為主,而以諸家之說附之。讀者字字考驗,則能知古人制方之妙義,而用之不窮矣?!边@則是肯定的了。又曰:“博物君子,亦宜識之,以廣見聞?!睂τ卺t(yī)者則要求“當廣集奇方,深明藥理,然后奇癥當前,皆有治法,變化不窮。”(《醫(yī)學源流論·藥性專長論》)則是扁鵲所云的“醫(yī)之所患,患道少”。又曰:“故治大癥,必學問深博,心思精敏,又專心久治,乃能奏效?!?/p>

    由此可見靈胎先生所批者,乃是不探本源,“各是其私,反致古人圓機活法泯沒不可問矣”,而亂醫(yī)學規(guī)矩之人,故在《醫(yī)學源流論·四大家論》中說:“吾非故欲輕三子也,蓋此說行,則天下惟知竊三子之緒余,而不深求仲景之學,則仲景延續(xù)先圣之法,從此日衰,而天下萬世,夭扎載途?!?/p>

    先生不忍古來圣人相傳之醫(yī)道衰落,故奮起而針砭之,力挽之。在其《洄溪道情》[3]自敘中,先生說:“悉一心之神理,遙接古人已墜之緒?!边@,才是靈胎先生崇古、尊古的真正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1]劉洋,高傳印.徐靈胎治醫(yī)成就及其啟示[J].江蘇中醫(yī),2001,22(3):40.

    [2]劉洋主編.徐靈胎醫(y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

    [3]陳永超.徐靈胎與《洄溪道情》[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60..

    [4]丹波元胤.中國醫(yī)籍考[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3:79.

    [5]吳國良.徐靈胎世系及相關問題考證[J].中華醫(yī)史雜志.1995,25(3):165.

    [6]方春陽主編.中國氣功大成[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383.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510405)莫偉 指導 肖瑩

更多中藥材
  • 中醫(yī)辨證治療胃癌的方法是什么,我國是胃癌大國,所以每年都會有數(shù)萬人因為不同的因素而患上胃癌,又有數(shù)萬人因治療方法不當或者是治療不及時走向死亡。專家說:因為患者年齡、病情、癥狀等各方面都有不同,所以患者患者不要盲目的用藥治療,一定要辯證施治。......
  • 胃癌是全球范圍內惡性腫瘤的第二位死因,每年約80萬人新發(fā)胃癌、75萬人死于胃癌。亞洲地區(qū)的中國、日本、韓國發(fā)病人數(shù)最多,約占全球胃癌人數(shù)的3/4。胃癌是我國惡性腫瘤致死的首要原因,北方地區(qū)的發(fā)病率要高于南方。那么,胃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現(xiàn)在......
  • 一般來說胃癌病因飲食的原則是,首先在飲食中要保護胃黏膜,避免辛辣、油煎、生冷等,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其次飲食中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增加優(yōu)質的蛋白質和攝入量。胃癌患者在飲食中應該注意少食多餐,如每日分五餐進行。患者可多喝一些酸牛奶,酸牛乳中......
  • 胃癌已經(jīng)成為危害社會和人類健康的一大疾病之一,它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困擾。為了減少胃癌的發(fā)病率,我們應該掌握有關于胃癌晚期的治療。由胃癌晚期手術治療根治性差,預后也較差,對于體質弱,有轉移的晚期患者來說,手術治療多不做考慮。雖然消化道外......
  • 一項研究獲得重大發(fā)現(xiàn):每天服用大劑量的葉酸可降低胃癌發(fā)生的危險性。關于這項研究的論文在最新出版的世界著名的權威性胃腸病學雜志《Gut》上發(fā)表。葉酸是一種存在于柑桔類和綠葉植物中的維生素B,公認缺乏葉酸可增加腫瘤發(fā)生的危險性,但人們尚不清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