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醫(yī)對小兒紫癜腎病的辯證治療

    急進性腎炎和慢性腎炎型:多采用激素、細胞毒藥物、抗凝藥物和中藥聯(lián)合治療。腎功能衰竭可采用透析治療。對急進性腎炎型可早期采用甲基潑尼松龍沖擊治療。

    小兒紫癜腎病目前無特異性治療,主要采用對癥療法,注意保護腎功能。

    1、輕型:可不予特殊處理,以對癥和支持治療為主,避免接觸引起過敏的食物和藥物。有明確感染時可選用敏感的抗生素。

    2、急性腎炎綜合征型:以降壓、利尿、控制感染灶為主,保護腎功能。具體用藥同急性腎小球腎炎。

    3、腎病綜合征型:可選用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常用潑尼松,每日1、5~2mg/kg,分3次口服,4~8周后根據(jù)尿檢結(jié)果,改為隔日晨頓服療法,緩慢減量,總療程6個月左右。也可配合免疫抑制劑同時應(yīng)用。臨床常用環(huán)磷酰胺或硫唑嘌呤,環(huán)磷酰胺劑量每日1、5~2、5mg/kg,硫唑嘌呤劑最每日2~3mg/kg。

    4、急進性腎炎和慢性腎炎型:多采用激素、細胞毒藥物、抗凝藥物和中藥聯(lián)合治療。腎功能衰竭可采用透析治療。對急進性腎炎型可早期采用甲基潑尼松龍沖擊治療。

    中醫(yī)辨證分型治療:

    本病急性期可表現(xiàn)為實證熱證,病久不愈,轉(zhuǎn)為慢性,可表現(xiàn)為虛證、寒證。臨證首先要分清虛實寒熱。根據(jù)本病的不同表現(xiàn),臨床多將其分為以下幾種證候類型。

    1、熱盛迫血

    主證:肉眼血尿明顯,可伴有皮膚紫癜,煩躁不安,口干喜涼飲,舌質(zhì)紅絳,苔黃,脈數(shù)。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方藥:犀角地黃湯加減。水牛角20g,生地、玄參、銀花、連翹各12g,丹皮、茜草、白茅根各9g。熱象明顯加白花蛇舌草、敗醬草;兼有咽痛加蟬衣、山豆根。

    2、陰虛火旺

    主癥:病程綿長,或反復(fù)發(fā)作,尿血,浮腫,手足心熱,口干喜飲,心煩少寐,潮熱盜汗,頭暈乏力,舌紅少津,脈數(shù)。

    治法:滋陰降火,涼血散瘀。

    方藥:知柏地黃湯加減。生地、白茅根、山藥各12g,澤瀉、丹皮、山萸肉、生側(cè)柏各9g。知母、黃柏、防風(fēng)各6g。血尿明顯加阿膠、旱蓮草;手足心熱加龜板、鱉甲。

    3、氣虛不攝

    主證:尿血、浮腫,遇勞加重,氣短乏力,食少懶言,心悸頭暈,面萎黃,便溏,舌胖質(zhì)淡,苔白,脈虛。

    治法:益氣健脾,活血攝血。

    方藥:歸脾湯加減:黃芪、太子參、當(dāng)歸各15g,龍眼肉、白術(shù)、茯神各10g,遠志、防風(fēng)各6g,木香、甘草各3g。納少便溏加蓮子肉、茯苓;汗多加麻黃根、浮小麥。

    4、脾腎陽虛

    主證:浮腫少尿,形寒肢冷,面色huang白,神疲乏力,納少便溏,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陽利水,活血化瘀。

    方藥:真武湯加減。茯苓、白術(shù)、丹參各10g,姜皮、蟬衣、白芍、澤瀉各6g,附子、甘草各3g。便溏加蒼術(shù)、炒扁豆。

更多中藥材
  • 5月5日,我們迎來了夏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立夏,夏季是蛇傷的高發(fā)季節(jié)。被毒蛇咬傷該怎么辦?首先,立即遠離被蛇咬傷的地方。如果蛇咬了它,你可以用棍子或其他工具促使它離開;如果你在水中被蛇(如海蛇)咬傷,你應(yīng)該立即將受傷者移到岸邊或船上,以避免溺......
  • 中暑是一種常見的夏季急性疾病,其特點是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甚至突然昏倒。長期在高溫下工作也會有類似的癥狀。中暑嚴(yán)重,體溫大多在39℃以上,患者面色蒼白,有昏厥等癥狀。如果發(fā)現(xiàn)中暑患者,應(yīng)立即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fēng)的地方,解開衣扣,讓患者喝一點......
  • 蓮子百合瘦肉湯。功效:益氣調(diào)中,補虛損,交心腎,安神,益智,清心。適應(yīng)癥:神經(jīng)衰弱、心悸失眠、病后體弱等。蓮子性甘、澀、平、入心、脾、腎經(jīng),能養(yǎng)心、益腎、補脾、澀腸;百合性甘、微苦、平、入心、肺經(jīng),具有潤肺止咳、養(yǎng)陰清熱、清心安神、益氣調(diào)中......
  • 痔瘡是人體直腸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膚下靜脈叢發(fā)生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肛腸疾病,又名痔瘡、痔核、痔病、痔疾等。任何年紀(jì)都可發(fā)病,但隨著年紀(jì)增長,發(fā)病率逐漸增高。在我們國家,痔是最比較常見的肛腸疾病,素有“十男九痔”、“......
  • 組成: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旱蓮12克,粉丹皮9克,澤瀉10克,茯苓12克,豬苓15克,懷牛膝12克,桑寄生15克,白茅根30克,生益母草30克,黃芪30克,小葉石韋12克。功效:滋陰益腎,利濕清熱,益氣化瘀。主治:腎陰虛、水熱互結(jié)、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