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李洪軍 李磊 山東菏澤市潤康中藥材研究所
中藥材太子參因為生長周期較短、性喜陰濕環(huán)境、怕陽光直射,所以在中齡以下的速生林隙間或高桿的其他植物中間作套種,能夠有效地利用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來滿足自身生長需要,實現(xiàn)林茂藥豐的目的,從而提高經(jīng)濟效益。根據(jù)太子參的綜合生物學特性和近年來人工栽培實踐經(jīng)驗,太子參的套種需要注意以下幾重點技術環(huán)節(jié)。
1.土壤選擇:土壤必須是沙壤土或壤土,并具有一定的排灌條件;純沙土、重黏土或澇洼積水、重鹽堿地均不可栽培。
2.地形地勢:所謂地勢,指的是地塊位置高度和坡度,它包括山地、嶺地、平地。栽培太子參的地勢應選擇地勢高燥、不積水的地塊。山地應選擇低山,東、西、北的陰坡或半陽坡;丘嶺地塊的地勢坡度不能太陡,坡度一般不能超過20度;平地應有暢通的排水設施,并做高畦種植,四周或地塊中間應有排水溝,確保大雨后地塊不積水。
3.光照條件:栽培地的隱蔽度必須在50%左右,過于隱蔽或沒有光照的地塊不可栽培。
4.栽培技術:10月中旬(寒露)至地面封凍前,在選好的地塊或樹行內(nèi)施肥、耕細耙勻后,兩邊分別離樹墩50cm,樹木行中做高15cm~20cm,寬130cm高的弓背形畦,畦與畦間隔33cm。在畦上按行距15cm開7cm~10cm深的溝,開溝后撒入少許腐熟基肥,稍覆土,按株距6cm將種參平放入溝內(nèi),種參頭尾相接。繼續(xù)開第二溝,把土壤覆蓋前一溝,撒入腐熟基肥后在所開的溝內(nèi)放入種參,依次類推,耬平,稍鎮(zhèn)壓。每畝需種參約50kg。
5.管理重點:早春出苗后進行淺鋤松土,注意不要碰傷葉柄,同時培土1.5cm,以促進根發(fā)育。春季干旱馬上澆水,雨后注意排澇,嚴格控制水分,保持土壤見濕見干。太子參生長一般不追肥,生長早期如發(fā)現(xiàn)莖葉黃瘦可進行少量追肥。
6.采收加工:6月下旬(夏至)前后,植株枯萎倒苗時選晴天采收。除留種地外,均需起收,如若延遲收獲,常因雨量過多而造成腐爛。采挖的鮮參放在通風的室內(nèi)攤晾1~2天,待根部稍失水發(fā)軟,用清水洗凈,裝入淘米籮內(nèi),稍瀝水后放入100℃開水鍋中,浸燙1~3分鐘,注意浸泡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會發(fā)黃變質。浸燙程度是以指甲順利掐入?yún)⑸頌闃藴省C后立即攤放在水泥曬場或蘆席上暴曬,至干、脆為止。干燥后的參裝入籮筐,輕輕振搖,撞去參須即成商品,此法加工的參,習稱燙參。燙參面光、色澤好,呈淡黃色,質地較柔軟。也可將鮮參用水洗凈,薄攤于曬場或蘆席上,在日光下暴曬至干,稱生曬參,成品光澤較燙參差,質稍硬,惟味較燙參濃厚。一般畝產(chǎn)商品100kg~150kg,市價穩(wěn)定在25元/kg。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李洪軍 李磊 山東菏澤市潤康中藥材研究所
中藥材太子參因為生長周期較短、性喜陰濕環(huán)境、怕陽光直射,所以在中齡以下的速生林隙間或高桿的其他植物中間作套種,能夠有效地利用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來滿足自身生長需要,實現(xiàn)林茂藥豐的目的,從而提高經(jīng)濟效益。根據(jù)太子參的綜合生物學特性和近年來人工栽培實踐經(jīng)驗,太子參的套種需要注意以下幾重點技術環(huán)節(jié)。
1.土壤選擇:土壤必須是沙壤土或壤土,并具有一定的排灌條件;純沙土、重黏土或澇洼積水、重鹽堿地均不可栽培。
2.地形地勢:所謂地勢,指的是地塊位置高度和坡度,它包括山地、嶺地、平地。栽培太子參的地勢應選擇地勢高燥、不積水的地塊。山地應選擇低山,東、西、北的陰坡或半陽坡;丘嶺地塊的地勢坡度不能太陡,坡度一般不能超過20度;平地應有暢通的排水設施,并做高畦種植,四周或地塊中間應有排水溝,確保大雨后地塊不積水。
3.光照條件:栽培地的隱蔽度必須在50%左右,過于隱蔽或沒有光照的地塊不可栽培。
4.栽培技術:10月中旬(寒露)至地面封凍前,在選好的地塊或樹行內(nèi)施肥、耕細耙勻后,兩邊分別離樹墩50cm,樹木行中做高15cm~20cm,寬130cm高的弓背形畦,畦與畦間隔33cm。在畦上按行距15cm開7cm~10cm深的溝,開溝后撒入少許腐熟基肥,稍覆土,按株距6cm將種參平放入溝內(nèi),種參頭尾相接。繼續(xù)開第二溝,把土壤覆蓋前一溝,撒入腐熟基肥后在所開的溝內(nèi)放入種參,依次類推,耬平,稍鎮(zhèn)壓。每畝需種參約50kg。
5.管理重點:早春出苗后進行淺鋤松土,注意不要碰傷葉柄,同時培土1.5cm,以促進根發(fā)育。春季干旱馬上澆水,雨后注意排澇,嚴格控制水分,保持土壤見濕見干。太子參生長一般不追肥,生長早期如發(fā)現(xiàn)莖葉黃瘦可進行少量追肥。
6.采收加工:6月下旬(夏至)前后,植株枯萎倒苗時選晴天采收。除留種地外,均需起收,如若延遲收獲,常因雨量過多而造成腐爛。采挖的鮮參放在通風的室內(nèi)攤晾1~2天,待根部稍失水發(fā)軟,用清水洗凈,裝入淘米籮內(nèi),稍瀝水后放入100℃開水鍋中,浸燙1~3分鐘,注意浸泡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會發(fā)黃變質。浸燙程度是以指甲順利掐入?yún)⑸頌闃藴省C后立即攤放在水泥曬場或蘆席上暴曬,至干、脆為止。干燥后的參裝入籮筐,輕輕振搖,撞去參須即成商品,此法加工的參,習稱燙參。燙參面光、色澤好,呈淡黃色,質地較柔軟。也可將鮮參用水洗凈,薄攤于曬場或蘆席上,在日光下暴曬至干,稱生曬參,成品光澤較燙參差,質稍硬,惟味較燙參濃厚。一般畝產(chǎn)商品100kg~150kg,市價穩(wěn)定在25元/kg。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