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中藥炮制學部分主要包括中藥炮制理論,炮制方法,飲片質量要求等內容。
第一節(jié) 概述
中藥必須經過炮制之后才能入藥,這是中醫(yī)用藥的特點之一。中藥炮制是根據中醫(yī)藥理論,依照辯證施治用藥的需要和藥物自身性質,以及調劑、制劑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項制藥技術。中藥炮制學是專門研究中藥炮制理論、工藝、規(guī)格標準、歷史沿革及其發(fā)展方向的學科。上述概念可在A型題和X型題中出現。
漢代所說的“角發(fā)”“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藥——血余炭?!?咀”即是當時的切制飲片。到劉宋時代,雷敩撰成《雷公炮炙論》,是我國第一部炮制專著。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藥1892種,其中有330味中藥記有“修治”專項。明代繆希雍撰的《炮炙大法》是我國第二部炮制專著,并將前人的炮制方法歸納為:雷公炮炙十七法。清代張仲巖著《修事指南》為我國第三部炮制專著,其中多源于《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張氏認為炮制在中醫(yī)藥學中非常重要,他說:“炮制不明,藥性不確,則湯方無準而病癥無驗也”。
第二節(jié) 中藥炮制與臨床療效及其對藥性的影響
1.中藥炮制與臨床療效
中藥炮制是中醫(yī)長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總結。炮制工藝的確定應以臨床需求為依據。炮制工藝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臨床療效。中藥的凈制、切制、加熱炮制與加輔料制均可影響臨床療效。
加熱是中藥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煅制應用廣泛。許多中藥經炒制后,可殺酶保苷,如芥子,牛蒡子等;煅制常用于處理礦物藥,動物甲殼及化石類藥物,能使質脆易碎,而且作用也會發(fā)生變化。如白礬煅后燥濕、收斂作用增強。血余煅炭后能止血。川烏、草烏加熱煮制后,其毒性顯著降低,保證了臨床用藥安全有效。
中藥經輔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趨向歸經和毒副作用方面都會發(fā)生某些變化,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療效。
2.炮制對藥性的影響
炮制對藥性的影響包括對性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的影響等。
(1)炮制對四氣五味的影響
一是通過“反制”糾正藥物過偏之性,以緩和藥性。如梔子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傷中;
二是通過“從制”,使藥物的性味增強,增強療效。如膽汁制黃連,增強黃連苦寒之性,所謂寒者益寒;酒制仙茅,增強仙茅溫腎壯陽作用,所謂熱者益熱;
三是通過炮制,改變藥性,擴大藥物的用途。如天南星辛溫,善于燥濕化痰,祛風止痙;加膽汁制成膽南星,則性味轉為苦涼,具有清熱化痰,熄風定驚的功效。
(2)炮制對升降浮沉的影響
藥物經炮制后,可改變其作用趨向,如酒制引藥上行,鹽炙引藥下行入腎經。
(3)炮制對歸經的影響
中藥炮制很多都是以歸經理論作指導的,特別是用某些輔料炮制藥物,如醋制入肝經,蜜制入脾經,鹽制入腎經等。
(4)炮制對毒性的影響
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凈制、水泡漂、水飛、加熱、加輔料處理、去油制霜等。具有毒性的中藥經炮制均可降低毒性。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中藥炮制學部分主要包括中藥炮制理論,炮制方法,飲片質量要求等內容。
第一節(jié) 概述
中藥必須經過炮制之后才能入藥,這是中醫(yī)用藥的特點之一。中藥炮制是根據中醫(yī)藥理論,依照辯證施治用藥的需要和藥物自身性質,以及調劑、制劑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項制藥技術。中藥炮制學是專門研究中藥炮制理論、工藝、規(guī)格標準、歷史沿革及其發(fā)展方向的學科。上述概念可在A型題和X型題中出現。
漢代所說的“角發(fā)”“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藥——血余炭?!?咀”即是當時的切制飲片。到劉宋時代,雷敩撰成《雷公炮炙論》,是我國第一部炮制專著。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藥1892種,其中有330味中藥記有“修治”專項。明代繆希雍撰的《炮炙大法》是我國第二部炮制專著,并將前人的炮制方法歸納為:雷公炮炙十七法。清代張仲巖著《修事指南》為我國第三部炮制專著,其中多源于《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張氏認為炮制在中醫(yī)藥學中非常重要,他說:“炮制不明,藥性不確,則湯方無準而病癥無驗也”。
第二節(jié) 中藥炮制與臨床療效及其對藥性的影響
1.中藥炮制與臨床療效
中藥炮制是中醫(yī)長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總結。炮制工藝的確定應以臨床需求為依據。炮制工藝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臨床療效。中藥的凈制、切制、加熱炮制與加輔料制均可影響臨床療效。
加熱是中藥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煅制應用廣泛。許多中藥經炒制后,可殺酶保苷,如芥子,牛蒡子等;煅制常用于處理礦物藥,動物甲殼及化石類藥物,能使質脆易碎,而且作用也會發(fā)生變化。如白礬煅后燥濕、收斂作用增強。血余煅炭后能止血。川烏、草烏加熱煮制后,其毒性顯著降低,保證了臨床用藥安全有效。
中藥經輔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趨向歸經和毒副作用方面都會發(fā)生某些變化,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療效。
2.炮制對藥性的影響
炮制對藥性的影響包括對性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的影響等。
(1)炮制對四氣五味的影響
一是通過“反制”糾正藥物過偏之性,以緩和藥性。如梔子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傷中;
二是通過“從制”,使藥物的性味增強,增強療效。如膽汁制黃連,增強黃連苦寒之性,所謂寒者益寒;酒制仙茅,增強仙茅溫腎壯陽作用,所謂熱者益熱;
三是通過炮制,改變藥性,擴大藥物的用途。如天南星辛溫,善于燥濕化痰,祛風止痙;加膽汁制成膽南星,則性味轉為苦涼,具有清熱化痰,熄風定驚的功效。
(2)炮制對升降浮沉的影響
藥物經炮制后,可改變其作用趨向,如酒制引藥上行,鹽炙引藥下行入腎經。
(3)炮制對歸經的影響
中藥炮制很多都是以歸經理論作指導的,特別是用某些輔料炮制藥物,如醋制入肝經,蜜制入脾經,鹽制入腎經等。
(4)炮制對毒性的影響
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凈制、水泡漂、水飛、加熱、加輔料處理、去油制霜等。具有毒性的中藥經炮制均可降低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