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吃藥喝水有講究

    藥物的療效受多方面影響,其中就包括我們服藥時的細節(jié),包括服藥時間、服藥時的飲水量等。其中,服藥的飲水量往往容易被忽視。我們在服藥的時候怎么選擇喝水?哪些藥物通過調(diào)整喝水能提高療效?

    服用大多數(shù)藥物,宜飲水200~400毫升。一般情況下,患者服藥前,應當先喝一口水濕潤下咽喉部,服藥時再飲用200~400毫升水。服藥時增加飲水量,可加速藥物通過咽部、食道,進入胃,繼而增加胃的排空速率。因為大多數(shù)藥物是在小腸吸收,胃的排空速率提高后,藥物就可以更快地到達腸部,有利于提高藥物的吸收速度。如服用膠囊劑,特別要增加飲水量。因為膠囊劑易粘附在胃壁上,導致局部濃度過高,刺激胃黏膜。所以,服用膠囊劑尤其應注意多喝水。

    醫(yī)生經(jīng)常囑咐感冒發(fā)燒的患者一定要多喝水。這類患者通常需要服用解熱鎮(zhèn)痛藥,一方面多數(shù)解熱鎮(zhèn)痛藥(例如阿司匹林)對胃有一定刺激,需多飲水稀釋其在消化道的濃度;另一方面,患者服藥退燒后,可因大量出汗造成水和電解質(zhì)平衡失調(diào),也應當多飲水進行補充。腎臟是藥物排泄的主要器官,特別是服用部分抗菌消炎藥物(例如磺胺類藥物、慶大霉素等),其代謝產(chǎn)物對腎臟有一定影響,甚至可在尿中析出結(jié)晶,引起泌尿系統(tǒng)損傷。服用此類藥物必須多飲水,稀釋其在尿液中的濃度,加速其排泄。

    但有些藥物因其特殊的起效方式,服藥時反而不能多喝水,甚至要盡可能地少喝或不喝水,否則會降低藥效。比如,硫糖鋁和氫氧化鋁凝膠是治療胃潰瘍的常用藥,服用后在胃內(nèi)變成無數(shù)不溶解的細小顆粒,像粉末一樣覆蓋在受損的胃黏膜上,這樣胃黏膜才能免于胃酸侵蝕,慢慢長出新的組織把潰瘍面填平。服用這類藥物時,如果多喝水,藥物被過度稀釋,覆蓋在受損胃黏膜的藥物顆粒減少,保護膜變薄,治療作用自然減弱。

    此外,口服止咳糖漿類藥物時不宜馬上飲水,如急支糖漿、復方甘草合劑、蜜煉川貝枇杷膏等?;颊呖诜?,藥物覆蓋在發(fā)炎的咽部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利于緩解咳嗽。如果立即飲水將稀釋藥物,降低黏稠度,破壞保護膜,影響療效。(宋麗華)

更多中藥材
  • 針灸痛不痛?每個人的個人感受不一樣,在針刺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產(chǎn)生一定的疼痛,特別是在進針,也就是用針灸針刺破人體的表皮,把針灸針刺入人體的穴位的過程中是有痛感的,但是這種疼痛通常比較輕微,會控制在人體能夠接受的程度之內(nèi)。當進針之后,通常會進......
  • 拔罐時罐的材質(zhì)多種多樣,除了傳統(tǒng)的陶制火罐,玻璃火罐外,流行的家用拔罐器使用也很方便。各種材質(zhì)的罐負壓力度有所不同,但是一般以每次拔罐10到15分鐘為宜,因為每次拔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負壓,而不在于時間。如果負壓很大的情況下,拔罐時間過長或者直......
  • 火罐和洗澡順序要注意,可以洗完澡后拔罐,但是絕不能在拔罐之后立即洗澡。拔罐后皮膚處于一種脆弱的狀態(tài),這個時候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膚損傷發(fā)炎,拔罐后更不能洗冷水澡,因為此時皮膚處于毛孔張開的狀態(tài),容易使寒邪侵入而引發(fā)其他疾病。......
  • 一、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積寒二、紫色,并伴有黑斑,氣血不暢通三、紫色,并有深淺不一的塊狀風濕四、鮮紅而艷,局部發(fā)熱,陽癥、熱癥、實癥,熱毒熾盛,體質(zhì)陰虛火旺。你拔完罐的罐是什么顏色呢?......
  • 一、(附子理中丸)用于脾胃虛寒二、(參苓白術(shù)散)用于脾胃氣虛三、(香砂養(yǎng)胃丸)用于胃陽不足,濕阻胃氣導致的胃痛四、(保和丸)用于脾胃不運,還伴有積食最后提醒大家一點,中成藥雖然服用方便,但是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好還是在醫(yī)生的辨證論治下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