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小兒急性腎炎 中醫(yī)診療技術

    急性腎小球腎炎簡稱急性腎炎,是一組不同病因所致的感染后免疫反應引起的急性彌漫性腎小球炎性病變,絕大多數(shù)為鏈球菌感染后所致,稱之為急性鏈球菌感染后腎炎。臨床以血尿、少尿、水腫和高血壓為主要表現(xiàn)。急性腎炎是兒科常見病癥,占小兒泌尿系統(tǒng)疾病首位,發(fā)病以3~8歲小兒為多見,兩歲以下罕見,男女之比約為2:1。該病發(fā)病較急,預后一般良好。本病相當于中醫(yī)的“水腫”(急性期多屬陽水)、“尿血”。

    病因病機

    感受風邪:小兒肺臟嬌嫩,風邪犯肺,肺失通調,風遏水阻,不能下輸膀胱,泛溢肌膚,發(fā)為水腫。

    濕熱內侵:肌膚患有瘡癤、濕疹等,由于風毒內歸于肺,濕熱內歸于脾,風毒濕熱外遏肌表,內歸肺脾,肺失通調,脾濕內漬,脾虛不能制腎,則腎不能行五液之水,水氣與邪毒并走于內,泛于肌膚,而引起水腫。熱毒內傳于腎及膀胱,傷及絡脈,可見尿血。

    肺脾氣虛:素體脾虛肺弱或水腫遷延日久,皆致肺虛氣不布津,脾虛水濕不運,水腫難以消退,遷延日久,病證則由實轉虛。

    辨證論治

    常證

    1.風水相搏證

    [證候]水腫大多從眼瞼顏面開始繼而遍及全身,來勢較急,顏面為甚,皮薄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小便短少而黃赤,或有尿血,起病前常有外感病史,未解者仍可發(fā)熱、惡風、頭痛咽痛、咳嗽、肢體酸痛、乳蛾紅腫等,苔薄白,脈浮數(shù)。

    [治法方藥]宣肺開腠,利水滲濕。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四苓散。

    2.濕毒浸淫證

    [證候]面肢浮腫或輕或重,小便黃赤短少或見尿血,?;加心摪挴?、癤腫等瘡毒,煩熱口渴,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方藥]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五味消毒飲合小薊飲子。

    3.氣虛邪戀證

    [證候]本證常在恢復期或病程長者出現(xiàn),肢體輕度浮腫或浮腫不顯,面色少華,困倦乏力,納少便溏,多汗易感冒,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

    [治法方藥]健脾化濕。參苓白術散加減。

    變證

    1.水凌心肺證

    [證候]全身浮腫,或有水臌,頻咳氣急,心悸胸悶,煩躁不能平臥,面色蒼白,甚則唇甲青紫,舌質暗紅,苔白或白膩,脈沉細或細數(shù)無力。

    [治法方藥]瀉肺逐水,溫陽扶正。己椒藶黃丸合參附湯。

    2.邪陷心肝證

    [證候]頭暈、頭痛,視物模糊,煩躁不安,面紅口干,惡心嘔吐,肢面浮腫,小便短赤,血壓高,甚至抽搐、昏迷,舌質紅,苔黃糙,脈弦滑。

    [治法方藥]平肝潛陽,瀉火息風。龍膽瀉肝湯合羚角鉤藤湯。

    3.水毒內閉證

    [證候]全身浮腫,尿少或尿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昏迷驚厥,舌質淡胖,苔垢膩色黃,脈滑數(shù)或沉細而數(shù)。

    [治法方藥]瀉水泄?jié)?,辟穢解毒。溫膽湯合附子瀉心湯。

    經(jīng)驗方

    1.腎炎尿血方

    [藥物組成]金銀花20克,阿膠、玉竹、牡丹皮、旱蓮草各9克,三七末3克(分次沖服)。

    [功效]清熱利濕,涼血止血。

    [適應證]本病陰虛火旺者。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2.治血尿兼水腫方

    [藥物組成]生地黃18克。木通9克,白茅根31克,竹葉4.7克,漢三七末3克(沖服)。

    [功效]涼血止血,利水消腫。

    [適應證]本病水腫與血尿俱明顯者。

    [用法用量]水煎諸藥,沖服漢三七末,每次1.6克,分兩次服。

    3.越婢湯加減

    [藥物組成]炙麻黃6克,紫蘇6克,茯苓皮9克,澤瀉9克,蒼術6克,防己6克,甘草3克,生姜6克。

    [功效]祛風利濕。

    [適應證]本病風水相搏,水腫、少尿明顯者。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4.朱全生經(jīng)驗方

    [藥物組成]麻黃4克,連翹、蒲公英各15克,杏仁、桔梗、白術各8克,前胡、車前草、豬苓各10克,赤小豆20克,益母草、白花蛇舌草各30克,甘草4克,生姜3片。

    [功效]疏風解毒,利水消腫。

    [適應證]本病風水相搏,水腫、少尿明顯者。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5.苗晉經(jīng)驗方——益氣雙補方

    [藥物組成]生地黃(大劑15克,中劑10克,小劑5克),女貞子(大劑15克,中劑10克,小劑5克),旱蓮草(大劑15克,中劑10克,小劑5克),茯苓(大劑15克,中劑10克,小劑5克),山藥(大劑15克,中劑10克,小劑5克),黃芪(大劑15克,中劑10克,小劑5克),丹參(大劑15g,中劑10克,小劑5克),益母草(大劑15克,中劑10克,小劑5克)。

    [功效]益氣養(yǎng)陰,涼血止血。

    [適應證]本病恢復期之氣陰兩虛證。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分3次服。

    適宜技術

    1.中藥外治法

    紫皮大蒜一枚,蓖麻子60粒。共搗糊狀,分兩等份,分別敷于腰部及足心,外用紗布包扎固定。為避免蒸發(fā)減低藥效,可用塑料膜外敷在藥物上,一周為一療程,每周換藥一次。

    2.飲食療法

    冬瓜皮薏仁湯:冬瓜皮、薏苡仁各50克,赤小豆100克,玉米須(布包)25克,加水適量,同煮至赤小豆熟透,食豆飲湯。

    用于急性期水腫明顯,或伴有高血壓者。

    薺菜粥:鮮薺菜250克(干品90克),粳米60~90克。將薺菜洗凈切碎,用粳米煮粥服食。用于各期之血尿。

    鯉魚湯:活鯉魚250克,將鯉魚開膛去鱗及內臟,砂仁、豆蔻仁各3克,放蔥、姜少許,再加水500~600毫升,不放鹽,清蒸半小時,喝湯并食魚肉。用于各期水腫。

    3.針灸療法

    體針:取肺俞、列缺、合谷、陰陵泉、水分、三焦俞。針刺均用瀉法。咽痛配少商,面部腫配水溝,血壓高配曲池、太沖。

    耳針:取穴腎、脾、膀胱、交感、腎上腺、內分泌。每次選2~3穴,輕刺激,刺后可埋針24小時,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穴位注射:主穴有京門、膀胱俞。配穴有水道、足三里、復溜。每次選主穴、配穴各一個,每穴注入5%當歸注射液0.5毫升,每日一次,7~10次為一療程。

    4.推拿療法

    急性期:平肝經(jīng),清肺經(jīng)、胃經(jīng)、脾經(jīng)、小腸經(jīng)、退六腑。介質用滑石粉。

    恢復期:平肝經(jīng),清補腎經(jīng)、脾經(jīng),揉二馬,清小腸。氣虛者介質用蔥或姜湯,陰虛者介質用滑石粉。

    5.中成藥

    銀黃口服液:用于急性期風水腫、濕熱腫。

    知柏地黃丸:每次3克,每日兩次。用于恢復期陰虛邪戀者。

    6.沐浴療法

    羌活、麻黃、蒼術、柴胡、紫蘇梗、防風、荊芥、牛蒡子、柳枝、忍冬藤、蔥白各適量,加水煮上藥,待藥液煎至適量,令其冷卻至40℃時沐浴,汗出即可,每日一次。

更多中藥材
  • 珠珀猴棗散是一種處方藥,服用方法好似用溫開水和勻送服,或調和于粥、奶等食物中服食亦可。那么,珠珀猴棗散會上癮嗎?珠珀猴棗散能治療因肺熱引致的痰多,咳嗽、祛風驅寒、小兒微熱、嘔奶、夜睡不寧等癥狀。著重於除痰定驚方面,對小兒急驚風,四肢抽搐,痰......
  • 一個女人,懷孕的過程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這十個月當中的過程有多痛苦,相信只有經(jīng)歷過的人才會明白,同時這是一個女孩子蛻變成成熟女人的重要過程;當有了孩子,孕婦就需要大量進補來確保小寶寶的營養(yǎng)吸收,但是大家也知道,孕婦是非常脆弱的,抵抗力各方面都......
  • 現(xiàn)在的生活充滿了快節(jié)奏,很多人看多了城市的喧囂,開始選擇去一些大山深處旅行,雖然沒有高科技,例如電腦無線網(wǎng)等,但是他們那里的空氣沒有污染和霧霾,而且每個旅行的地方都有自己獨到之處;有一個地方,那里的女人頭發(fā)常年烏黑油亮發(fā)質特別好,而且據(jù)說是......
  • 以前聽說,人們是用皂莢樹的果子來進行清洗東西的,一直覺得非常的神奇,很想知道皂莢樹到底有什么作用?皂莢,又名皂角樹,是我國特有的蘇木科皂莢屬樹種之一,生長旺盛,雌雄異株,雌樹結莢能力強,皂莢果是醫(yī)藥食品、保健品、化妝品及洗滌用品的天然原料,......
  • 我們的中藥材中,不僅僅是只有一些塊莖,或是一些葉片才可以入藥的,植物的每一個部分都有自己的一些獨特的價值,比如說我們很多的中藥還會使用植物的種子來治療一些病癥,例如葶藶子;葶藶子,它就是一類種子作為藥材的典型,那么,葶藶子別名到底叫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