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滋陰降火湯

    《壽世保元》卷六:滋陰降火湯處方

    當(dāng)歸3克 川芎3克 白芍3.6克 川黃柏(蜜水炒)3克 生知母3克 懷熟地黃4.5克 天花粉3克 生甘草3克 元參6克 白桔梗(去蘆)9克

    制法

    上銼一劑。

    功能主治

    滋陰降火。治虛火上升,喉內(nèi)生瘡。

    用法用量

    水煎,入竹瀝50毫升,溫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六《明醫(yī)雜著》卷一:滋陰降火湯處方

    生地黃(酒洗)甘草(炙)干姜(炮)各1.5克 川芎 熟地各3克 白芍藥(炒)3.9克 陳皮2.1克 當(dāng)歸 白術(shù)各3.9克 黃柏(蜜水浸,炙)2.1克 知母(蜜水浸,拌炒)天門冬(去心、皮)各3克

    功能主治

    治勞瘵。色欲過度,損傷精血,睡中盜汗,午后發(fā)熱,咳嗽,甚則痰涎帶血,倦怠無力,飲食少進(jìn),脈沉數(shù)。

    用法用量

    上藥加生姜3片,水煎,空腹時溫服。

    若咳嗽甚,加桑白皮、馬兜鈴、瓜蔞仁各2.1克;若痰盛,加姜制半夏、貝母、瓜蔞仁各3克;若潮熱盛,加桑白皮、沙參、地骨皮各2.1克;若夢遺、精滑,加牡蠣、龍骨、山茱萸各2.1克;若盜汗多,加牡蠣、酸棗仁各2.1克,浮小麥1撮;若赤白濁,加白茯苓3克,黃連0.9克(炒)。

    摘錄《明醫(yī)雜著》卷一《醫(yī)便》卷二:滋陰降火湯處方

    當(dāng)歸3克 川芎1.5克 白芍藥(薄荷汁炒)黃芩各2.1克 生地黃(姜汁炒)黃柏(蜜水炒)知母(酒炒)各2.4克 柴胡2.1克 熟地黃2.4克 麥門冬2.4克

    功能主治

    治陰虛火動,起于九泉者。

    用法用量

    上藥,加生姜1片,大棗1枚,水煎服。別以附子為末,唾津調(diào)貼涌泉穴。

    氣虛,加人參、黃耆各2.4克;咳嗽,加阿膠、杏仁各2.1克,五味子0.9克;咯唾衄血,加牡丹皮2.4克,藕節(jié)自然汁10毫升,犀角末1.5克。

    摘錄《醫(yī)便》卷二《醫(yī)學(xué)入門》卷八:滋陰降火湯處方

    當(dāng)歸 生地 白芍 白術(shù)各3克 麥門冬 天門冬 甘草各1.5克 知母 黃柏 遠(yuǎn)志 陳皮 川芎各1.8克

    功能主治

    治潮咳汗血,遺精無泄者。

    用法用量

    上藥加生姜,水煎,溫服。

    如有痰,加瓜蔞仁、貝母;咳嗽,加五味子、阿膠;夢遺,加芡實、石蓮肉;有熱,加秦艽、地骨皮;唾吐咯血,加茜根、藕汁、玄參;氣虛血少,加人參、黃耆;久病者,去川芎。

    摘錄《醫(yī)學(xué)入門》卷八《赤水玄珠》卷十五:滋陰降火湯處方

    當(dāng)歸 黃柏(鹽水炒)各4.5克 知母 牛膝 生地各3克 白芍3.6克 甘草梢 木通各2.4克

    功能主治

    治火燥血少,氣不得降致淋。

    用法用量

    水煎,空腹時服。

    摘錄《赤水玄珠》卷十五《幼幼集成》卷三:滋陰降火湯處方

    大生地 當(dāng)歸身 杭白芍 凈知母 建蓮肉 潤玄參 大杭冬各3克 正雅連 天花粉 炙甘草各1.5克

    功能主治

    滋陰降火。治小兒咳嗽見血。

    用法用量

    上藥用凈水濃煎。清晨空腹時溫服。

    摘錄《幼幼集成》卷三《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滋陰降火湯處方

    白芍3.9克 當(dāng)歸3.6克 熟地 麥冬 m 白術(shù)各3克 酒生地2.4克 陳皮2.1克 鹽知母 鹽黃柏各1.5克 生姜3片 大棗2枚

    功能主治

    滋陰降火。治陰虛火旺,唾血鮮紅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徐鴻慶方:滋陰降火湯處方

    熟地12克,玄參12克,黃柏10克,射干10克,丹皮10克,青果10克,牛膝6克,山慈茹10克,地骨皮10克。

    功能主治

    滋陰降火,清咽解毒。主虛火上炎。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徐鴻慶方明·《壽世保元》:滋陰降火湯組成

    白芍一錢二分(3.5克),當(dāng)歸、川芎、黃柏、生知母、天花粉、生甘草各一錢(各3克),熟地黃—錢半(4.5克),玄參二錢(6克),桔梗三錢(9克),竹瀝(沖入)半兩(15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滋陰降火。

    主治

    主治虛火上升,喉內(nèi)生瘡,喉閉熱毒,舌紅,脈數(shù)。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復(fù)發(fā)性口腔潰瘍、圍絕經(jīng)期綜合征等病癥。

    1.復(fù)發(fā)性口腔潰瘍:131例陰虛火旺型患者隨機(jī)分為兩組,對照組39例每日予口服醋酸潑尼松、復(fù)合維生素B,并含服華素片;治療組93例在對照組的基礎(chǔ)上服用滋陰降火湯治療。療程5日,以口腔潰瘍的愈合等癥狀判斷療效:結(jié)果:治療組治愈42例,好轉(zhuǎn)39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87.1%;對照組治愈8例,好轉(zhuǎn)21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74.36%。(《長沙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2006年第16期)

    2.圍絕經(jīng)期綜合征:以本方治療40例,療程為18周。以臨床癥狀的消失判斷療效。結(jié)果:治愈17例,好轉(zhuǎn)1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0%。(《河南中醫(yī)》2011年第2期)

    方解

    本方主要用于陰虛火旺,咽喉腫痛。方用四物湯養(yǎng)血,配以黃柏、知母養(yǎng)陰清熱,桔梗利咽。如見血熱證明顯者加牡丹皮、黃芩、黃連、山梔;陰虛明顯,加天門冬、麥門冬、沙參;咽紅腫,加金銀花、射干、板藍(lán)根、大青葉;口唇齒齦腫脹者,加石膏、牛膝、升麻。

    方歌

    滋陰降火湯麥冬,生熟地黃歸芍芎,柴芩知柏甘草梢,專治目病虛火動。

    摘錄明·《壽世保元》
更多中藥材
  • 處方干姜(炮)一兩,巴豆(去皮.油.研)、大黃,各二兩。炮制上件為末,煉蜜為圓,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心腹諸卒暴百病,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刀所刺,氣急口噤。用法用量每服三圓,溫水下,不拘時。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別名如圣散(《雜類名方》)。處方雄黃(研,生用)白礬(飛)藜蘆(厚者,去皮用仁,生用)豬牙皂角(去皮、弦>各等分制法上藥共研為末。功能主治主時氣纏喉風(fēng),咽喉閉塞,水谷不下,牙關(guān)緊急,不省人事。用法用量每用少許,鼻內(nèi)搐之,立見效。摘錄《衛(wèi)生寶......
  • 處方干姜(炮)4兩,甘草(炙)4兩,黃藥子4兩,板蘭根4兩,犀角(鎊)1兩。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功能主治中暍垂死。用法用量每服1丸,熱湯化服。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四......
  • 《醫(yī)方類聚》卷七十五引《施圓端效方》:備急散處方盆消120克 紫河車 青黛各15克 蒲黃30克 甘草60克 薄荷75克 僵蠶9克(炒)制法上藥共為細(xì)末,入消研勻。功能主治主咽喉腫痛生瘡,涎堵水米難下。用法用量每次1.5克,吹入咽喉中。摘錄《......
  • 處方硫黃60克 牛角(研令極細(xì))枯白礬各15克制法共研細(xì)末,和勻,水浸蒸餅和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功能主治主氣虛傷冷,暴作水瀉,日夜二三十行,腹痛不止。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米飲或鹽湯下。摘錄《政和本草》卷四引《孫尚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