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烏梅丸

    《傷寒論》:烏梅丸處方

    烏梅300枚 細(xì)辛84克 干姜140克 黃連224克 當(dāng)歸56克 附子84克(去皮,炮,)蜀椒56克(出汗)桂枝(去皮)84克 人參84克 黃柏84克

    制法

    上十味,各搗篩,混合和勻;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于米飯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納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藥理作用

    排膽及驅(qū)蛔等作用 《中成藥研究》1986(3):33~35,本方能促進(jìn)膽囊收縮和排膽作用,有利于膽汁引流,減少或防止膽道感染及蛔蟲卵留在膽道內(nèi)形成膽石核心,減少膽石癥發(fā)生。加大烏梅劑量作用更為明顯,而單用烏梅作用沒有復(fù)方強,表明復(fù)方有協(xié)同作用。實驗還表明,本方在麻醉蛔蟲體,使其失去附著腸壁的能力,促進(jìn)肝臟分泌膽汁量增加,降低pH值,明顯擴(kuò)張奧狄氏括約肌,有較強的廣譜抗菌作用,尤對痢疾桿菌作用明顯。

    功能主治

    溫臟安蛔。治蛔厥。脘腹陣痛,煩悶嘔吐,時發(fā)時止,得食則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反胃嘔吐,脈沉細(xì)或弦緊?,F(xiàn)用于膽道蛔蟲病。

    用法用量

    空腹時飲服10丸,一日三次,稍加至20丸。

    注意

    服藥期間,忌生冷、滑物、臭食等。

    備注

    本方所治蛔厥,是因胃熱腸寒,蛔動不安所致?;紫x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故方中重用烏梅味酸以安蛔,配細(xì)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辛熱之品以溫臟驅(qū)蛔,黃連、黃柏苦寒之品以清熱下蛔;更以人參、當(dāng)歸補氣養(yǎng)血,以顧正氣之不足。全方合用,具有溫臟安蛔,寒熱并治,邪正兼顧之功。

    摘錄《傷寒論》《太平圣惠方》卷十三:烏梅丸處方

    烏梅肉22克(微炒)黃連22克(去須,微炒)當(dāng)歸22克(銼,微炒)訶黎勒皮22克(煨微黃)阿膠15克(搗碎,炒令黃燥)干姜7.5克(炮裂,銼)

    制法

    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傷寒,下痢腹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粥飲調(diào)下,不計時候。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十三《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二:烏梅丸處方

    烏梅30克(微炒)鱉甲60克(涂醋,炙令黃,去裙襕)川升麻30克 柴胡45克(去苗)甘草20克(生用)麥門冬30克(去心,焙)虎頭骨60克(涂酥,炙令黃)天靈蓋30克(涂酥,炙令黃)川大黃30克(銼碎,微炒)桃仁30克(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

    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治久瘧,往來寒熱,經(jīng)年不愈,形體瘦弱;亦治勞瘧。

    用法用量

    每于空腹時以粥飲下20丸。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二
更多中藥材
  • 《一盤珠》卷二:保神丸處方胡椒2錢半,木香2錢半,全蝎7只,巴豆霜2分半。制法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朱砂為衣。功能主治脅下脹痛,大便不通。摘錄《一盤珠》卷二《御藥院方》卷六:保神丸處方白茯苓2兩,黃連2兩,菖蒲1兩,遠(yuǎn)志1兩,朱砂半兩(為衣......
  • 《御藥院方》卷六:保神丹處方白術(shù)半斤(去皮),鹿茸4兩(酥炙),柏子仁4兩。制法上為細(xì)末,用菖蒲末4兩,酒蒸作薄膏,加白面4兩,熬成膏子,和如硬劑,加熟蜜6錢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壯氣養(yǎng)精,調(diào)和心腎。主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前溫酒送下。......
  • 《幼幼新書》卷三十九引《嬰孺》:保童丸處方牛黃1分,夜明砂1分,甘草(炙)1分,甘遂1分,牡蠣1分,珍珠1分,巴豆(凈,者5-7沸,霜)1分,虎睛1分,芍藥4分,黃芩4分,杏仁(凈)4分。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瓷器密封。功能主治小兒諸疾。1......
  • 處方陳枳殼5對(大者,去瓤;用巴豆7粒去殼,入內(nèi),十字縛定,好醋反復(fù)煮軟;去巴豆,切片,焙干,余醋留煮糊),三棱5錢,莪術(shù)5錢(煨),金箔10片,朱砂2錢(另研)。制法上為細(xì)末,以前醋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功能主治小兒急慢驚風(fēng),痰涎......
  • 處方硫黃5錢,蕪荑仁(炒)5錢,黃連5錢,輕粉1錢,巴豆5粒(去油)。制法上為末,醋糊為丸,如粟米大。功能主治疳積疳勞,肚大虛腫。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煎姜蘇湯溫服。注意忌食生冷。摘錄《普濟(jì)方》卷三八○引《傅氏活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