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十味溫膽湯

    《世醫(yī)得效方》卷八:十味溫膽湯處方

    半夏(湯洗七次)枳實(去瓤,切,麩炒)陳皮(去白)各90克 白茯苓(去皮)45克 酸棗仁(微炒)大遠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北五味子 熟地黃(切,酒炒)條參各30克 粉草15克

    制法

    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

    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遂致心驚膽懾,氣郁生涎,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大棗1枚,水煎服,不拘時服。

    摘錄《世醫(yī)得效方》卷八元·《世醫(yī)得效方》:十味溫膽湯組成

    半夏、枳實、陳皮各三兩(各90克),白茯苓一兩半(45克),酸棗仁、遠志、五味、子熟地黃、人參各一兩(各30克),粉草半兩(15克)。

    用法

    加生姜五片、大棗一枚,水煎服,不拘時服。

    功效

    益氣養(yǎng)血,化痰寧心。

    主治

    主治心虛膽怯,痰濁內擾,觸事易驚,驚悸不眠,夜多噩夢,短氣自汗,耳鳴目眩,四肢浮腫,飲食無味,胸中煩悶,坐臥不安,舌淡苔膩,脈沉緩。

    臨床應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血管神經癥、抑郁癥、失眠等病癥。

    1.冠心病心絞痛:應用十味溫膽湯加減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患者65例,與二硝酸異山梨酯常規(guī)療法治療30例作對照,療程1個月。以心絞痛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心電圖恢復至“大致正?!被颉罢P碾妶D”為顯效標準。結果:心絞痛癥狀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90.77%,對照組總有效率70.oo%;心電圖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53.85%,對照組總有效率43.33%。(《河北中醫(yī)》2005年第10期)

    2.心血管神經癥:應用十味溫膽湯加減治療心血管神經癥52例,與酒石酸美托洛爾、艾司唑侖治療52例作對照,療程15日,連續(xù)2個療程。以癥狀消失,恢復正常工作、生活,隨訪6個月未復發(fā)為治愈標準。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6.15%,對照組69.23%。(《中醫(yī)研究》2007年第20期)

    3.抑郁癥:應用十味溫膽湯治療痰氣郁結型抑郁癥28例,與鹽酸帕羅西汀治療28例作對照,療程2周,連服4周。以HAMD評分減分率≥90%為顯效標準。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9.3%,對照組75%。(《光明中醫(yī)》2011年第4期)

    4.失眠:應用十味溫膽湯加味治療心膽氣虛痰擾型失眠30例,與艾司唑侖治療30例作對照,療程60日。以睡眠時間恢復正?;蛞归g睡眠在6小時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為臨床痊愈標準。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0. 0%,對照組70.0%。(《湖北中醫(yī)雜志》2011年第9期)

    方解

    本方即《三因方》溫膽湯減去清膽和胃的竹茹,加入益氣養(yǎng)血,寧心安神的人參、熟地黃、五味子、酸棗仁、遠志而成,故本方無清熱之功,而增補養(yǎng)心神之力,組成化痰寧心的方劑。方中二陳燥濕化痰、健脾滲濕,倬濕去痰消而寧神;熟地黃滋養(yǎng)心血;遠志、棗仁、五味子養(yǎng)心安神,斂心氣止汗;枳實行氣消痰,使痰隨氣下;炙甘草補益心氣,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yǎng)心,安神寧志,行氣豁痰之功。

    與本方在組成、功效相近的方劑有《醫(yī)示金鑒》所載“加味溫膽湯”“清熱化痰湯”,《證治準繩》所載“十味溫膽湯”,《六因條辨》所載“清心溫膽湯”,《三因極一病癥方論》所載“溫膽湯”,《雜病源流犀燭》所載“清心溫膽湯”。

    現(xiàn)代研究

    臨床報道也見于治療震后神經衰弱、膽心綜合征、高脂血癥、慢性支氣管炎、梅尼埃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慢性腸炎、支氣管哮喘、不孕癥、頸性眩暈等證屬心虛膽怯、痰濁內擾的病癥。實驗研究表明,溫膽湯具有調節(jié)大腦皮層功能作用,調節(jié)植物神經而緩解冠狀動脈痙攣,減慢心率,減少心肌耗氧量的作用。

    方歌

    溫膽湯方減竹茹,加以參地酸棗仁,再添五味子遠志,益氣養(yǎng)血寧心神。?

    摘錄元·《世醫(yī)得效方》
更多中藥材
  • 處方神曲 半夏 豬苓各等分制法上藥研末,曲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燥濕利水。主濕熱下注,小便白濁。用法用量每服10~15克,溫開水送下。摘錄《醫(yī)學正傳》卷六......
  • 處方半夏 白茯苓 熟蒼術 厚樸 廣皮 甘草功能主治健脾燥濕,化痰消飲。主治濕氣傷脾,痰飲內停,嘔吐清水,胸脘飽悶。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癥因脈治》卷二......
  • 處方半夏15克 茯苓塊15克 川連3克 厚樸9克 通草24克功能主治燥濕利水。主治濕郁于脾,胸部痞滿,不饑不食。用法用量用水1.2升,煮通草成800毫升,再入余藥,煮成300毫升,分三次服。摘錄《溫病條辨》卷二......
  • 處方人參2錢,陳皮2錢,黃耆1錢5分,當歸1錢5分,白術1錢5分,白芷1錢5分,川芎、茯苓、皂角刺、乳香、沒藥、金銀花、甘草節(jié)。功能主治癰瘍半陰半陽,似潰非潰,似腫非腫,此皆元氣虛弱,失于補托所致。用法用量水、酒各半煎服。摘錄《瘍科選粹》卷......
  • 處方蛤蚧2對(涂酥炙),人參6分,蕓桔梗6分,知母6分,紫蘇6分,豬牙皂角(酥炙)6分,甜葶藶(炒)6分,鱉甲8分(酥炙),檳榔6分,白前6分,柴胡8分,漢防己6分,杏仁(炒,去皮尖)6分,羚羊角(炒)6分,郁李仁(炒,去皮)6分,紫菀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