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牛黃上清丸

    《中國藥典》:牛黃上清丸處方

    牛黃2g 薄荷30g 菊花40g 荊芥穗16g 白芷16g 川芎16g 梔子50g 黃連16g 黃柏10g 黃芩50g 大黃80g 連翹50g 赤芍16g 當歸50g 地黃64g 桔梗16g 甘草10g 石膏80g 冰片10g

    性狀

    為紅褐色至黑褐色的大蜜丸;氣芳香,味苦。

    炮制

    以上十九味,除牛黃、冰片外,其余薄荷等十七味粉碎成細粉;將牛黃、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2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

    清熱瀉火,散風止痛。用于頭痛眩暈,目赤耳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大便燥結(jié)。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注意

    孕婦慎用。

    規(guī)格

    每丸重6g

    貯藏

    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牛黃上清丸處方

    黃連24克 生石膏120克 黃芩75克 薄荷45克 蓮子心60克 白芷24克 桔梗24克 菊花60克 川芎24克 赤芍24克 當歸75克 黃柏15克 荊芥穗24克 梔子75克 大黃120克 甘草15克 連翹75克 朱砂18克 明雄黃18克 牛黃3克 冰片15克

    制法

    上藥中朱砂、雄黃、牛黃、冰片分別研細,黃連等十七味藥軋為細粉,與上四味和勻,煉蜜為丸,每丸重6克,蠟皮封固,陰暗干燥處保存。

    功能主治

    清火解毒,消腫止痛。治三焦火盛,頭痛目赤,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牙痛,大便秘結(jié)。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日服一至三次,溫開水送下。

    注意

    孕婦忌服。

    備注

    方以牛黃清心肝實火為君;配菊花、薄荷、連翹、荊芥穗、白芷、川芎、桔梗、甘草輕清上浮,疏風清熱為臣;佐以黃芩、黃連、黃柏、梔子苦寒燥濕,清熱解毒;加石膏清泄氣分實熱,冰片辛涼散火,通竅利咽;又以大黃苦寒泄下,蕩滌瘀熱;赤芍、當歸、地黃清熱涼血散瘀。諸藥配伍,具有良好的清熱瀉火,散風止痛功效。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更多中藥材
  • 處方川升麻1兩,赤茯苓1兩,羌活1兩,綿黃耆(銼)1兩(去蘆須),人參半兩,枳殼(麩炒,去瓤)半兩,桔梗半兩,甘草(炙)半兩。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涼血解毒,生肌寬腸,導(dǎo)熱利小便,快膈。主瘡疹。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1盞,加紫草、薄荷各少許,煎......
  • 處方紫草5分,木通5分,蟬蛻3分,防風3分,甘草2分。制法上細切。功能主治瘡出不快。用法用量水1鐘,煎5分,溫服。摘錄《醫(yī)學正傳》卷八引湯氏方......
  • 處方陳皮1兩5分,半夏(制)1兩5分,白茯苓1兩5分,枳實(炒)1兩5分,竹茹1兩5分,麥冬(去心)1兩5分,圓眼肉1兩5分,石膏1兩5分,人參5錢,甘草1錢。功能主治心膽虛怯,晝夜不得眠。用法用量水2鐘,煎8分,溫服,滓再煎服。摘錄《良朋......
  • 處方人參5分,五味子9分,麥冬1錢,酸棗仁1錢(炒,研),山藥1錢,茯苓1錢,阿魏1錢。功能主治弱人腎虛不能納氣,氣不歸元而喘。用法用量煎成,沖化阿膠服。摘錄《簡明醫(yī)彀》卷四......
  • 處方白豆蔻1錢,蘇子1錢,藿香1錢,膽星8分,陳皮8分。功能主治吐清痰者。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水煎服,不拘時候。摘錄《玉案》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