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內(nèi)灸散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內(nèi)灸散處方

    茴香、藿香、丁香皮、熟干地黃(洗.焙)、肉桂(去粗皮),各一兩半;甘草(炙赤)、山藥、當歸(去蘆.洗)、白術、白芷,各八兩;干姜(炮)、川芎、黃蓍(去苗),各二兩;木香一兩,陳皮(去白)四兩,白芍藥十兩。

    炮制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治婦人產(chǎn)前、產(chǎn)后一切血疾,血崩虛憊,氣逆嘔吐,冷血、冷氣凝積,塊硬刺痛,泄下青白,或下五色,腹中虛鳴,氣滿堅脹,瀝血腰疼,口吐清水,頻產(chǎn)血衰,顏色青黃,勞傷劣弱,月經(jīng)不調(diào),下血墮胎,血迷、血運、血瘕,時發(fā)疼痛,頭目眩運,惡血上心,悶絕昏迷,惡露不干,體虛多汗,手足逆冷,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

    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入生姜五片,艾一團,同煎至七分,空心,食前熱服,溫酒調(diào)下亦得。

    如產(chǎn)后下血過多,蒲黃煎服。

    惡露不快,加當歸、紅花煎服。

    水瀉,加肉豆蔻末煎服。嘔吐,加藿香、生姜煎。

    上熱下冷,如荊芥煎。

    但是腹中虛冷,血氣不和,并宜服。

    產(chǎn)后每日一服,則百病不生。

    丈夫虛冷氣刺,心腹疼痛,尤宜服之。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九:內(nèi)灸散別名

    代灸散(《普濟方》卷三二七)。

    處方

    茴香 藿香 丁香皮 熟干地黃(洗,焙)肉桂(去粗皮)各45克 甘草(炙赤)山藥 當歸(去蘆,洗)白術 白芷各240克 藁本(去蘆)干姜(炮)川芎 黃耆(去苗)各60克 木香30克 陳皮(去白)120克 白芍藥300克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治婦人血崩虛憊,腹脅疴痛,氣逆嘔吐,冷氣、冷血凝積,塊硬刺痛,泄下青白,或下五色,腹脹腸鳴,口吐清水,月經(jīng)不調(diào),頭目眩暈,體虛多汗,手足逆冷。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350毫升,加生姜5片,艾1團,同煎至250毫升??崭箷r熱服,溫酒調(diào)下亦得。

    產(chǎn)后下血過多,加蒲黃;惡露不快,加當歸、紅花;水瀉,加豆蔻末;嘔吐,加藿香、生姜。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九
更多中藥材
  • 處方四君子湯、四物湯、二陳湯。功能主治勞發(fā)痰火,素有痰火,略有勞動,便發(fā)寒熱,全類傷寒,輕者將息周日自愈,重者頸腋膊胯之間遂結核,腫痛或消,下次遇勞又發(fā)。用法用量水煎,溫服。摘錄《醫(yī)學入門》卷八......
  • 處方生地、白芍、歸身、川芎、人參、茯苓、白術、生草、香附(炒)、青皮各等分。功能主治性急躁、多怒、多妬,氣逆血少,月經(jīng)過期后行。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萬氏女科》卷一......
  • 別名八物定志丸、八味定志丸、八物遠志丸處方麥門冬(去心)1兩,遠志(去心)1兩,菖蒲1兩,茯神(去木)1兩,白茯苓(去皮)1兩,白術半兩(炒),人參1兩(炒,去蘆),牛黃2錢(別研)。制法上為細末,次研入牛黃,煉蜜為丸,如黍米大,以朱砂為衣......
  • 處方人參(去蘆)1兩,遠志(煮,去心)1兩,茯神(去木)1兩,酸棗仁(去皮,微炒)1兩(別研),朱砂(別研)半兩,紫石英(火煅,醋淬7次,別研水飛)半兩,石菖蒲(米泔浸一宿)半兩,乳香(別研)半兩。制法上為細末,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四:八物湯別名八物散(《醫(yī)學人門》卷四)。處方桂心 當歸 川芎 前胡 防風各22.5克 芍藥45克 甘草(炙)茯苓各15克制法上藥嚼咀。功能主治厥陰傷風,惡風體倦,自汗,小腹急痛,寒熱如瘧,骨節(jié)煩疼,其脈尺寸俱微而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