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羚角鉤藤湯

    《重訂通俗傷寒論》:羚角鉤藤湯處方

    羚角片4.5克(先煎)霜桑葉6克 京川貝12克(去心)鮮生地15克 雙鉤藤9克(后入)滁菊花9克 茯神木9克 生白芍9克 生甘草2.5克

    功能主治

    平肝熄風(fēng),清熱止痙。治肝風(fēng)上擾,頭暈脹痛,耳鳴心悸,手足躁擾,甚則瘈疭,狂亂痙厥;及肝經(jīng)熱盛,熱極動風(fēng),孕婦子痛,產(chǎn)后驚風(fēng)。

    用法用量

    用鮮淡竹茹15克與羚羊角先煎代水,煎上藥服。

    備注

    方中以羚羊角、鉤藤清熱涼肝,熄風(fēng)止痙,共為君藥;桑葉、菊花清熱熄風(fēng),為臣藥;白芍、生地黃、甘草養(yǎng)陰增液以柔肝舒筋,竹茹、貝母清熱除痰,茯神寧心安神,均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兼以為使。諸藥合用,共奏平肝熄風(fēng),清熱止痙之效。

    摘錄《重訂通俗傷寒論》清·《通俗傷寒論》:羚角鉤藤湯組成

    羚角片(先煎)一錢半(4.5克),霜桑葉二錢(6克),去心京川貝四錢(12克),鮮生地黃五錢(15克),雙鉤藤(后入)三錢(9克),滁菊花三錢(9克),茯神木三錢(9克),生白芍三錢(9克),生甘草八分(2.4克),鮮刮淡竹茹(與羚角先煎代水)五錢(15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涼肝熄風(fēng),增液舒筋。

    主治

    主治熱盛動風(fēng)證,癥見高熱不退,煩悶躁擾,手足抽搐,發(fā)為痙厥,甚則神昏,舌絳而干,或舌焦起刺,脈弦而數(shù)。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中風(fēng)、視網(wǎng)膜病變、高熱痙厥、高血壓病、子癇、乙型腦炎、支氣管肺炎、偏頭痛等病癥。

    1.中風(fēng):122例急性腦出血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60例,對照組62例,治療組在一般治療的同時給予加味羚角鉤藤湯一對照組在一般治療的同時,給予胞二磷膽堿。30日為1個療程。結(jié)果: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3.33%與67.74%;兩組均較發(fā)病時顱內(nèi)血腫明顯縮小,治療組存活者CT示血腫完全吸收率38.98%,大部分吸收率45.76%,分別高于對照組完全吸收率17.86%,大部分吸收率28.57%;治療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24.42±9.36和8.67±7.87,對照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24.28±8.64和11.36±8.47,兩組治療后較治療前均有顯著下降。(《中醫(yī)藥學(xué)刊》2003第4期)

    2.視網(wǎng)膜病變:本方加減治療視網(wǎng)膜病變20例26只眼。結(jié)果:好轉(zhuǎn)18例24只眼(眼底除動脈硬化外,無或有少許硬性滲出、出血斑點及陳1日性病變,視力在4.6以下),無效2例2只眼(有不同程度的水腫滲出、出血斑塊及陳舊性病變,視力在4.5以下)。(《河南中醫(yī)》2001年第1期)

    3.高熱驚厥:羚角鉤藤湯聯(lián)合西藥常規(guī)治療小兒高熱驚厥25例,對照組24例單純西藥常規(guī)治療,用藥7日。結(jié)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2.00%,對照組75.00%。(《中國中醫(yī)急癥》2004年第7期)

    4.高血壓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42例,治療組21例給予羚角鉤藤湯,對照組21例口服珍菊降壓片。結(jié)果:治療組用藥后靜息狀態(tài)收縮壓明顯降低,治療第2周開始2組間靜息狀態(tài)收縮壓比較即有顯著差異,治療后兩組舒張壓均無明顯改變。24小時動態(tài)血壓:治療后24小時收縮壓(SBP)、晝SBP較治療前有明顯降低,治療后兩組間24小時SBP、晝SBP亦有顯著差異。治療組治療后各主要不適癥狀均有改善,尤其是眩暈、頭痛、失眠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福建中醫(yī)》2005年第6期)

    方解

    本方主治熱盛動風(fēng)、肝風(fēng)內(nèi)動,何秀山喻之為“涼肝熄風(fēng)、增液舒筋之良方”。方以羚羊角、鉤藤熄風(fēng)止痙;桑葉、菊花清泄肝火:白芍、生地黃滋養(yǎng)陰液,標(biāo)本兼治。臨床應(yīng)用以高熱抽搐、舌干絳、脈弦數(shù)為辨證要點。

    羚羊角系保護動物之藥物,可改用山羊角或珍珠母代替,用量宜加大。邪熱久羈、耗傷真陰以致虛風(fēng)內(nèi)動者,非本方所宜。

    現(xiàn)代研究

    動物實驗表明,羚角鉤藤湯能提高實驗對象大鼠的熱耐受時間,延遲暑風(fēng)痙厥發(fā)生,對痙厥強度無影響,但能縮短痙厥后大鼠的昏迷時間,促進其意識及運動功能的恢復(fù)。

    方歌

    俞氏羚角鉤藤湯,桑菊茯神鮮地黃,貝草竹茹同芍藥,肝風(fēng)內(nèi)動急煎嘗。

    摘錄清·《通俗傷寒論》
更多中藥材
  • 處方熟地4兩,當(dāng)歸4兩,川斷4兩,白術(shù)4兩,阿膠2兩,香附2兩,陳皮1兩,艾葉1兩,益母草1兩,川芎1兩,黃芩1兩,砂仁5錢。制法上以棗肉為丸。功能主治婦人受孕,氣血不足,經(jīng)三月而墮胎者。用法用量每服3-4錢,米飲送下。注意宜節(jié)飲食,戒惱怒......
  • 處方當(dāng)歸1兩,香附炭1兩,白人參1兩,熟地1兩,茯苓1兩,廣砂1兩,川斷1兩,白術(shù)4兩,杜仲炭8錢,艾炭8錢,貢膠8錢,陳皮8錢,益母草8錢。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2錢重。功能主治補血安胎。主流產(chǎn),妊娠漏血,腹痛腰酸,跌閃傷胎,妊婦腰......
  • 處方生白術(shù)8兩,人參4兩,寄生3兩,茯苓3兩,杜仲炭4兩,大棗3兩。制法上為極細末,煉蜜為丸,每丸2錢重,蠟皮封固。功能主治滋補強壯,養(yǎng)血安胎。主妊娠期內(nèi)腰腿酸痛,胎漏下血,食欲不振,習(xí)慣流產(chǎn),倦怠衰弱。用法用量每服1丸,空心生姜湯送下。摘......
  • 處方鱉甲1枚(醋煮,銼),柴胡(去土凈稱,銼細)2兩,青橘皮(去白稱)2兩,使君子(去殼)1兩,杏仁6兩(湯浸,去皮尖,生用)。制法上一處拌勻,用豬肚1枚,去脂膜,入前項藥在豬肚內(nèi),以針線縫合,用童便煮爛切碎,焙干,為細末,再用黃連末3兩、......
  • 別名萬靈丹(《濟陽綱目》卷一)。處方茅術(shù)240克 全蝎 石斛 明天麻 當(dāng)歸 甘草(炙)川芎 羌活 荊芥 防風(fēng) 麻黃 北細辛 川烏(湯泡,去皮)草烏(湯泡,去皮、尖)何首烏各30克 明雄黃18克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藥30克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