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和血定痛丸(《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
白蘞500克(焙)白及120克(焙)南星180克(焙)芍藥300克(焙)土當歸120克(焙)骨碎補240克(焙)川烏90克(焙)牛膝180克(焙)百草霜300克 赤小豆500克
上藥同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和血定痛。治打撲傷損,骨斷筋碎,百節(jié)疼痛,瘀血不散,浮腫結(jié)毒;風疾四肢疼痛,筋痿乏力,渾身倦怠,手足緩弱,行步不前,婦人諸般血風勞損。
每服20~30丸,用煨蔥、酒或茶送下。
孕婦忌服。
烏梅肉7個 百草霜22克 杏仁(去皮、尖,別研)3~7枚 巴豆(去殼并油)2枚 半夏(湯泡七次)9枚 縮砂仁3~7枚
上為細末,和勻,用薄糊為丸,如黍米大。
消食去積。治中脘有宿食,吞酸惡心,口吐清水,噫宿腐氣,成心腹疼痛,中虛積聚,飧泄,赤白痢下。
每次服15丸,加至20丸,用熟水或姜湯送下。
干姜 百草霜各30克 木饅頭60克 烏梅 敗棕 柏葉 亂發(fā)各37.5克
上七味各燒灰存性,再加桂心9克,白芷15克,俱不見火,同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
治痔漏下血日久不愈者。
空腹時用米飲送下30丸。用之累驗。
烏梅肉7個,百草霜3分,杏仁(去皮尖,別研)3-7枚,巴豆(去殼并油)2枚,半夏(湯泡7次)9枚,縮砂仁3-7枚。
中脘有宿食,吞酸惡心,口吐清水,噫宿腐氣,或心腹疼痛,及中虛積聚飧泄,赤白痢下;脾胃怯弱,飲食過傷,留滯不化,遂成下痢。
每服15丸,加至20丸,用熟水送下,姜湯亦得。更看虛實,增損丸數(shù)?;蛞蚴成漪~膾等,用治中湯送下亦得。
合歡霜5錢,沉香1錢,木香2錢,黃連4錢,熊膽3錢。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以熊膽為衣。
積氣蟲癖及心腹痛。
白湯送下。
烏梅3個(去核,焙干),生半夏大者5個,杏仁5粒(去皮尖,面炒),巴豆20粒(去油,存性)。
上為細末,生姜汁煮糊為丸,如綠豆大。
長幼積滯。
每服20丸,生姜湯送下。
黑牽牛、天門冬(去心)各等分(生用)。
上為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胸膈痞塞,心腹堅脹,氣積氣塊,及大小便不通。
每服50丸,食后溫熟水送下。
干姜1兩,百草霜1兩,木饅頭2兩,烏梅5分,敗棕5分,柏葉5分,油發(fā)5分(各燒灰存性,再入后藥),桂心3錢,白芷5錢。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久年痔漏下血。
每服30丸,空心米飲送下。
當歸4分,細辛3分,附子(炮)3分,干姜3分,胡椒(汗)3分,鹽豉2合,巴豆10枚(去皮,炒),狼毒(炙)1分,杏仁(去皮,炒)10個。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胡豆大。
小兒水癖。
每服3丸,1日1次。
和血定痛丸
白蘞1斤(焙),白及4兩(焙),南星6兩(焙),芍藥10兩(焙),土當歸4兩(焙),骨碎補8兩(焙),川烏3兩(焙),牛膝6兩(焙),百草霜10兩,赤小豆1斤。
除星、芍、歸、補、膝、豆用土產(chǎn)者,草霜釜上取,共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打撲傷損,驢馬跌墜,骨斷筋碎,百節(jié)疼痛,瘀血不散,浮腫結(jié)毒,一切風疾,四肢疼痹,筋痿力乏,渾身倦怠,手足緩弱,行步不前,婦人諸般血風勞損。外感風寒,肢體作痛,流注膝風。
每服20-30丸,用煨蔥酒或茶任下。
孕婦莫服。
莪術(shù)5錢,合歡4錢,木香2錢,黃連3錢,熊膽3錢(或減半)。
上為細末,四味面糊為丸,乃以熊膽為衣。
山茵陳半兩,蜀升麻半兩,常山半兩,芒消半分,麻黃(去節(jié)根)1兩,官桂(去粗皮)1分,附子1個(燒黑留心)。
上為極細末,旋炒1大錢,入杏仁2粒(去皮尖,燈燒黑存性),巴豆○粒(壓去油),寒食面糊為丸,如麻子大;大人丸如綠豆大。
退熱,定吐逆兼除食傷。主
每服5丸,吐不止,茅根竹葉湯送下;熱攻瀉血,蜜炒生姜湯送下;若吐血、眼眥出血者,生油、冷酒送下;傷寒手腳心冷,冷茶清送下;失音,竹瀝酒送下。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和血定痛丸(《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
處方白蘞500克(焙)白及120克(焙)南星180克(焙)芍藥300克(焙)土當歸120克(焙)骨碎補240克(焙)川烏90克(焙)牛膝180克(焙)百草霜300克 赤小豆500克
制法上藥同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和血定痛。治打撲傷損,骨斷筋碎,百節(jié)疼痛,瘀血不散,浮腫結(jié)毒;風疾四肢疼痛,筋痿乏力,渾身倦怠,手足緩弱,行步不前,婦人諸般血風勞損。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用煨蔥、酒或茶送下。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重訂嚴氏濟生方》:黑丸子處方烏梅肉7個 百草霜22克 杏仁(去皮、尖,別研)3~7枚 巴豆(去殼并油)2枚 半夏(湯泡七次)9枚 縮砂仁3~7枚
制法上為細末,和勻,用薄糊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消食去積。治中脘有宿食,吞酸惡心,口吐清水,噫宿腐氣,成心腹疼痛,中虛積聚,飧泄,赤白痢下。
用法用量每次服15丸,加至20丸,用熟水或姜湯送下。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世醫(yī)得效方》卷七:黑丸子處方干姜 百草霜各30克 木饅頭60克 烏梅 敗棕 柏葉 亂發(fā)各37.5克
制法上七味各燒灰存性,再加桂心9克,白芷15克,俱不見火,同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痔漏下血日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空腹時用米飲送下30丸。用之累驗。
摘錄《世醫(yī)得效方》卷七《濟生》卷四:黑丸子處方烏梅肉7個,百草霜3分,杏仁(去皮尖,別研)3-7枚,巴豆(去殼并油)2枚,半夏(湯泡7次)9枚,縮砂仁3-7枚。
制法上為細末,和勻,用薄糊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中脘有宿食,吞酸惡心,口吐清水,噫宿腐氣,或心腹疼痛,及中虛積聚飧泄,赤白痢下;脾胃怯弱,飲食過傷,留滯不化,遂成下痢。
用法用量每服15丸,加至20丸,用熟水送下,姜湯亦得。更看虛實,增損丸數(shù)?;蛞蚴成漪~膾等,用治中湯送下亦得。
摘錄《濟生》卷四《名家方選》:黑丸子處方合歡霜5錢,沉香1錢,木香2錢,黃連4錢,熊膽3錢。
制法上為細末,面糊為丸,以熊膽為衣。
功能主治積氣蟲癖及心腹痛。
用法用量白湯送下。
摘錄《名家方選》《朱氏集驗方》卷六引黃伯材方:黑丸子處方烏梅3個(去核,焙干),生半夏大者5個,杏仁5粒(去皮尖,面炒),巴豆20粒(去油,存性)。
制法上為細末,生姜汁煮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長幼積滯。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湯送下。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六引黃伯材方《楊氏家藏方》卷五:黑丸子處方黑牽牛、天門冬(去心)各等分(生用)。
制法上為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胸膈痞塞,心腹堅脹,氣積氣塊,及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后溫熟水送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五《得效》卷七:黑丸子處方干姜1兩,百草霜1兩,木饅頭2兩,烏梅5分,敗棕5分,柏葉5分,油發(fā)5分(各燒灰存性,再入后藥),桂心3錢,白芷5錢。
制法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久年痔漏下血。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米飲送下。
摘錄《得效》卷七《幼幼新書》卷二十二引《嬰孺方》:黑丸子處方當歸4分,細辛3分,附子(炮)3分,干姜3分,胡椒(汗)3分,鹽豉2合,巴豆10枚(去皮,炒),狼毒(炙)1分,杏仁(去皮,炒)10個。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胡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水癖。
用法用量每服3丸,1日1次。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二引《嬰孺方》《理傷續(xù)斷方》:黑丸子別名和血定痛丸
處方白蘞1斤(焙),白及4兩(焙),南星6兩(焙),芍藥10兩(焙),土當歸4兩(焙),骨碎補8兩(焙),川烏3兩(焙),牛膝6兩(焙),百草霜10兩,赤小豆1斤。
制法除星、芍、歸、補、膝、豆用土產(chǎn)者,草霜釜上取,共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打撲傷損,驢馬跌墜,骨斷筋碎,百節(jié)疼痛,瘀血不散,浮腫結(jié)毒,一切風疾,四肢疼痹,筋痿力乏,渾身倦怠,手足緩弱,行步不前,婦人諸般血風勞損。外感風寒,肢體作痛,流注膝風。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用煨蔥酒或茶任下。
注意孕婦莫服。
摘錄《理傷續(xù)斷方》《名家方選》:黑丸子處方莪術(shù)5錢,合歡4錢,木香2錢,黃連3錢,熊膽3錢(或減半)。
制法上為細末,四味面糊為丸,乃以熊膽為衣。
功能主治積氣蟲癖及心腹痛。
用法用量白湯送下。
摘錄《名家方選》《普濟方》卷三九四引《靈苑方》:黑丸子處方山茵陳半兩,蜀升麻半兩,常山半兩,芒消半分,麻黃(去節(jié)根)1兩,官桂(去粗皮)1分,附子1個(燒黑留心)。
制法上為極細末,旋炒1大錢,入杏仁2粒(去皮尖,燈燒黑存性),巴豆○粒(壓去油),寒食面糊為丸,如麻子大;大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退熱,定吐逆兼除食傷。主
用法用量每服5丸,吐不止,茅根竹葉湯送下;熱攻瀉血,蜜炒生姜湯送下;若吐血、眼眥出血者,生油、冷酒送下;傷寒手腳心冷,冷茶清送下;失音,竹瀝酒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四引《靈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