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訶子皮散

    《蘭室秘藏》卷下:訶子皮散處方

    御米殼(去蒂萼,蜜炒)橘皮各1.5克 干姜(炮)1.8克 訶子(煨,去核)2.1克

    功能主治

    溫中祛寒,澀腸固脫。治腸胃虛寒泄瀉,米谷不化,腸鳴腹痛,脫肛不收;或下痢膿血,里急后重,白多赤少,日夜無度。

    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和滓,空腹時熱服。

    摘錄《蘭室秘藏》卷下金·《蘭室秘藏》:訶子皮散組成

    御米殼(去蒂萼,蜜炒)、橘皮各五分(各1.5克),炮干姜六分(1.8克),訶子(煨,去核)七分(2.1克)。

    用法

    上為細末,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和渣空心熱服。

    功效

    溫中祛寒,澀腸固脫。

    主治

    主治腸胃虛寒泄瀉,米谷不化,腸鳴腹痛,脫肛不收日久,服藥未驗;或下痢膿血,里急后重,白多赤少,日夜無度,舌質(zhì)淡,苔白,脈細弱。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虛寒久瀉或脫肛等病癥。

    1.慢性腸炎:訶子皮散加味治療89例慢性腸炎患者。結(jié)果:患者腹瀉腹痛等癥狀陰顯好轉(zhuǎn),其中64例患者基本痊愈。(《四川中醫(yī)》1985年第2期)

    2.霉菌性腸炎:訶子皮散加附子、石榴皮、補骨脂、蓮子、白扁豆、白芍、防風、黃連、干姜、蒼術(shù)、通草、砂仁、小茴香等,治療36例。藥后大便成形,每日1次;大便鏡檢無菌后即停用,改用參芩白術(shù)散調(diào)治。結(jié)果:痊愈30例,顯效4例,好轉(zhuǎn)2例二平均治療15日,治愈后3個月,大便鏡檢均未發(fā)現(xiàn)霉菌孢子和菌絲。(《北京中醫(yī)》1989年第6期)

    方解

    本方以澀固脫,兼以溫中祛濕,正如《醫(yī)方集解》所言:“此手、足陽明藥也。御米殼酸澀微寒,固腎澀腸;訶子酸澀苦溫,收脫住瀉;炮姜辛熱,能逐冷補陽;陳皮辛溫,能升陽調(diào)氣,以固氣脫,亦可收形脫也?!北痉娇捎糜谥委熉粤〖?、腸功能紊亂、結(jié)腸過敏等病癥。若治瀉痢日久、氣陰兩傷者,常配黨參、白術(shù)、茯苓、石斛、白芍等。

    方歌

    訶子皮散澀固脫,米殼橘皮炮干姜。

    摘錄金·《蘭室秘藏》
更多中藥材
  •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半夏丸處方半夏(湯洗七遍去滑)150克 白礬(燒令汁盡)90克 朱砂(細研,水飛過)90克 黃丹60克制法上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以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化痰安神。主積痰不散,上沖心臟,變?yōu)轱L癇者。用法用量......
  • 別名半夏丸處方半夏1升(制),小麥面1升。制法上搗半夏為散,以水搜面為丸,如彈子大,以水煮令面熟則是藥成。功能主治積冷在胃,嘔逆不下食。用法用量半夏丸(《婦人良方》卷七)。注意忌羊肉、餳。摘錄《外臺》卷六引許仁則方......
  • 處方半夏(湯洗7遍去滑,搗羅為末,姜汁和作餅,曬干)3兩,丁香半兩,沉香(銼)半兩,麝香(研)1錢,龍腦(研)1錢,丹砂(研)1錢,藿香葉半兩,檳榔(尖者)2顆(銼),木香1分,甘草(炙)1分。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功能主治和胃氣......
  • 處方半夏(為末,姜汁搜作餅,焙干)3兩,人參3兩。制法上為粗末。功能主治霍亂逆滿,心下痞塞。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白蜜1匙,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不拘時候。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九......
  • 處方半夏30g 黃芩30g 干姜20g 人參20g 炙甘草20g 黃連6g 大棗10g 白酒700ml炮制1. 將上述7味藥材一同搗碎用布包裹,浸于酒中;2. 5日后,加入涼開水500ml調(diào)勻,去渣裝瓶備用。功能主治和胃降逆,開結(jié)散痞。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