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附子 干姜 人參 麥冬 五味子 炙甘草 臘茶
回陽復(fù)陰。治陰盛格陽,煩躁。
上藥以水200毫升煎服,臨服入蜜5匙,頓冷服之,取汗為效。
面赤戴陽者,加蔥白7莖、黃連少許。
人參3克 白術(shù)3克 干姜3克(炒)丁香2.4克 甘草3克 陳皮3克 半夏(制)3克 大附子(制)3克 茯苓2.4克 神曲(炒)1.8克 白豆蔻2.4克 沉香15克
上藥銼碎。
治急陰證,手足冷,指甲青,小腹疼痛,外腎攣縮。
加生姜3片,大棗2枚,鹽少許,水煎服。
附子、干姜、人參、肉桂、麥門冬、五味、茯苓、甘草、童便。
陰極發(fā)燥,微渴面赤,欲于泥水井中坐臥者,脈沉遲無力或脈伏。
加生姜、大棗,水煎,臨服入蜜2匙,頓服之。服熱而燥不止者,宜再服,燥自定矣。
無脈者,加豬膽汁1匙;面赤者,加蔥7莖;嘔者,加姜汁炒半夏。
不可服涼藥。若誤認(rèn)為熱癥,而用涼藥,死不可復(fù)生矣。
人參、黃耆、鹿茸(酒炙,銼片,用酒蒸膏配藥)、當(dāng)歸、川芎、肉桂、甘草、山楂、熟附、大棗2枚。
痘,氣血虛劇,皮薄漿清,錫皮灰白,虛惕寒戰(zhàn)。
熟附子、干姜、甘草、人參、麥門冬、五味子、臘茶、陳皮。
陰盛格陽,陰極發(fā)燥,面赤腹痛,吐瀉不渴,畏寒肢冷,欲坐臥于水井中,脈來無力,或脈全無欲絕。
面戴陽者,下虛,加蔥7莖、黃連少許,用澄清泥漿水1鐘煎之,臨服入蜜5匙,頓冷服之。取汗為效。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附子 干姜 人參 麥冬 五味子 炙甘草 臘茶
功能主治回陽復(fù)陰。治陰盛格陽,煩躁。
用法用量上藥以水200毫升煎服,臨服入蜜5匙,頓冷服之,取汗為效。
面赤戴陽者,加蔥白7莖、黃連少許。
摘錄《傷寒六書》卷三《古今醫(yī)鑒》卷七:回陽返本湯處方人參3克 白術(shù)3克 干姜3克(炒)丁香2.4克 甘草3克 陳皮3克 半夏(制)3克 大附子(制)3克 茯苓2.4克 神曲(炒)1.8克 白豆蔻2.4克 沉香15克
制法上藥銼碎。
功能主治治急陰證,手足冷,指甲青,小腹疼痛,外腎攣縮。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棗2枚,鹽少許,水煎服。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七《魯府禁方》卷一:回陽返本湯處方附子、干姜、人參、肉桂、麥門冬、五味、茯苓、甘草、童便。
功能主治陰極發(fā)燥,微渴面赤,欲于泥水井中坐臥者,脈沉遲無力或脈伏。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臨服入蜜2匙,頓服之。服熱而燥不止者,宜再服,燥自定矣。
無脈者,加豬膽汁1匙;面赤者,加蔥7莖;嘔者,加姜汁炒半夏。
注意不可服涼藥。若誤認(rèn)為熱癥,而用涼藥,死不可復(fù)生矣。
摘錄《魯府禁方》卷一《救偏瑣言·備用良方》卷十:回陽返本湯處方人參、黃耆、鹿茸(酒炙,銼片,用酒蒸膏配藥)、當(dāng)歸、川芎、肉桂、甘草、山楂、熟附、大棗2枚。
功能主治痘,氣血虛劇,皮薄漿清,錫皮灰白,虛惕寒戰(zhàn)。
摘錄《救偏瑣言·備用良方》卷十《傷寒六書》卷三:回陽返本湯處方熟附子、干姜、甘草、人參、麥門冬、五味子、臘茶、陳皮。
功能主治陰盛格陽,陰極發(fā)燥,面赤腹痛,吐瀉不渴,畏寒肢冷,欲坐臥于水井中,脈來無力,或脈全無欲絕。
用法用量面戴陽者,下虛,加蔥7莖、黃連少許,用澄清泥漿水1鐘煎之,臨服入蜜5匙,頓冷服之。取汗為效。
摘錄《傷寒六書》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