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華蓋散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華蓋散處方

    紫蘇子(炒)、赤茯苓(去皮)、桑白皮(炙)、陳皮(去白)、杏仁(去皮.尖.炒)、麻黃(去根.節(jié)),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炮制

    上七味為末。

    功能主治

    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氣,胸膈煩滿,項(xiàng)背拘急,聲重鼻塞,頭昏目眩,痰氣不利,呀呷有聲。

    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后。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博濟(jì)方》卷二:華蓋散處方

    紫蘇子(炒)麻黃(去根、節(jié))杏仁(去皮,尖)陳皮(去白)桑白皮 赤茯苓(去皮)各30克甘草15克(炙)

    制法

    上藥同為粗末。

    功能主治

    宜肺化痰,止咳平喘。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氣,朐膈煩滿,項(xiàng)背拘急,聲重久塞,頭昏目眩,痰氣不利,呀呷有聲。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150克,煎至90毫升,食后溫服。

    備注

    方中麻黃宣肺化痰,解表發(fā)汗為君;杏仁、蘇子降氣消痰,宣肺止咳為臣;陳皮理氣燥濕,桑白皮瀉肺利水,赤茯苓滲濕行水,三味行氣祛水以消痰為佐;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共成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摘錄《博濟(jì)方》卷二《圣濟(jì)總錄》卷五十:華蓋散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甜葶藶(隔紙炒)桑根白皮(銼)各30克 大黃15克(濕紙裹,煨熟)

    制法

    上四味,搗羅為散。

    功能主治

    治肺癰,氣喘咳嗽,胸膈滿悶,口干煩熱,及吐血。

    用法用量

    每服3克,食后、臨臥用生姜湯調(diào)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二:華蓋散處方

    甜葶藶15克 苦葶藶15克(并用紙隔炒)茯苓 人參 細(xì)辛 干姜(炮)桔梗(銼,炒)杏仁(去皮、尖,麩炒)紫菀 款冬花 甘草(炙)陳皮各7.5克

    制法

    上為細(xì)末,用羊肺1個(gè)(心血不透者),切細(xì)研爛,與藥末拌和,再研勻,藥盡為度。將藥泥在土墻上,以濕紙七重蓋覆,每日去紙一重,七日藥就,候干刮下,再研,羅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治臟氣不足,痰飲內(nèi)停,咳唾膿血,漸成肺痿,憎寒發(fā)熱,羸瘦困頓,皮膚甲錯(cuò),將成勞瘵。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空腹時(shí)用溫酒、鹽湯或米飲調(diào)下,一日二次。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二《普濟(jì)方》卷一四九引《醫(yī)學(xué)切問》:華蓋散處方

    蒼術(shù)2兩,桔梗1兩,厚樸1兩,杏仁5錢,陳皮5錢,烏梅5錢,麻黃2錢,甘草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傷風(fēng)冒濕,頭目昏重,憎寒壯熱,四肢疼痛,咳嗽失音,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

    如發(fā)汗,加蔥頭。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四九引《醫(yī)學(xué)切問》《外科大成》卷三:華蓋散處方

    糯米。

    功能主治

    禿瘡。

    用法用量

    用糯米煮爛飯,搗如膏,隨將禿瘡剃凈,將米膏厚罨之。其蟲盡入米膏中,俟膏自脫,發(fā)自生矣。

    摘錄《外科大成》卷三《博濟(jì)》卷三:華蓋散別名

    華蓋湯

    處方

    桑白皮1兩,神曲1兩(炒),桔梗1兩,人參3分,百合3分,甘草(炙)半兩,杏仁(去皮尖)半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上喘咳嗽;兼治膈熱。

    用法用量

    華蓋湯(《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五)。

    摘錄《博濟(jì)》卷三《博濟(jì)》卷二:華蓋散別名

    華蓋湯

    處方

    紫蘇子(炒)、麻黃(去根節(jié))、杏仁(去皮尖)、陳皮(去白)、甘草半兩(炙),桑白皮1兩,赤茯苓(去皮)1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肺感寒邪,咳嗽上氣,胸膈煩滿,項(xiàng)背拘急,聲重鼻塞,頭昏目眩,痰氣不利,呀呷有聲。

    用法用量

    華蓋湯(《圣濟(jì)總錄》卷四十八)。方中杏仁,《校注婦人良方》作生姜。

    摘錄《博濟(jì)》卷二《普濟(jì)方》卷三六八:華蓋散處方

    知母、人參、茯苓、紫蘇、烏梅、杏仁、白桑皮、麻黃、甜葶藶、甘草、五味子各等分。

    功能主治

    傷寒。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同蔥白煎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六八《博濟(jì)》卷三:華蓋散處方

    麻黃3兩(不去節(jié)),甘草1兩,杏仁2兩(湯浸,去皮尖)。

    制法

    上3味,先以前2味為粗末,后入杏仁,研細(xì),同拌令勻。

    功能主治

    解表,滋潤皮膚。主咳嗽。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服,日3次。

    摘錄《博濟(jì)》卷三《醫(yī)學(xué)啟蒙》卷四:華蓋散處方

    紫蘇子(炒)1兩,赤茯苓1兩,陳皮1兩,桑白皮1兩,杏仁1兩(去皮尖),麻黃1兩,枳殼5錢,生姜5錢,半夏5錢。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肺受風(fēng)寒,咳嗽聲重,胸膈煩滯,頭目昏眩。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鐘,煎7分,食后溫服。

    摘錄《醫(yī)學(xué)啟蒙》卷四《麻癥集成》卷四:華蓋散處方

    杏仁、僵蠶、力子、防風(fēng)、甘草、蘇子、瓜蔞、川貝、連翹、荊芥、前胡、炙麻黃。

    功能主治

    肺受風(fēng)痰,表實(shí)喘促標(biāo)閉。

    摘錄《麻癥集成》卷四《醫(yī)學(xué)集成》卷二:華蓋散處方

    麻黃、杏仁、茯苓、陳皮、桑皮、前胡、蘇子、桔梗、甘草、生姜。

    功能主治

    傷寒咳嗽。

    摘錄《醫(yī)學(xué)集成》卷二《扁鵲心書》:華蓋散處方

    麻黃4兩(浸,去沫),蒼術(shù)8兩(米泔浸),陳皮2兩,官桂2兩,杏仁2兩(去皮尖),甘草2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傷寒,頭痛發(fā)熱,拘急;感冒,鼻多清涕,聲音不清;四時(shí)傷寒,瘟疫瘴氣。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半,煎8分,食前熱服。取汗。

    摘錄《扁鵲心書》《三因》卷十二:華蓋散處方

    甜葶藶半兩,苦葶藶半兩(并用紙隔炒),茯苓1分,人參1分,細(xì)辛1分,干姜1分(炮),桔梗(銼,炒),杏仁1分(去皮尖,麩炒),紫菀1分,款冬花1分,甘草1分(炙),陳皮1分。

    制法

    上為細(xì)末,用羊肺1個(gè)心血不透者,切細(xì)研爛,旋旋入藥摻肺內(nèi),再研勻,藥盡為度,泥土墻上,以濕紙7重蓋覆,每日去紙1重,7日藥就,候干刮下,再研,羅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肺虛,或感風(fēng)寒暑濕,及勞逸、抑郁、憂思、喜怒、飲食饑飽,致臟氣不平,咳唾膿血,漸成肺痿,憎寒發(fā)熱,羸瘦困頓,皮膚甲錯(cuò),將成勞瘵。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空心溫酒鹽湯調(diào)下,米飲亦得,日2次。

    摘錄《三因》卷十二《衛(wèi)生總微》卷十五:華蓋散處方

    阿膠半兩(蛤粉炒如珠子,去蛤粉),黃芩1分,人參(去蘆)1分。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唾血,吐血。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陳米飲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五《玉案》卷四:華蓋散處方

    赤茯苓1錢5分,桑白皮1錢5分,橘紅1錢5分,蘇子1錢5分,干葛1錢,桔梗1錢,杏仁1錢,麻黃5分,生姜3片。

    功能主治

    肺感寒邪,咳嗽聲重,胸膈脹滿,頭目昏眩。

    用法用量

    水煎,食遠(yuǎn)服。

    摘錄《玉案》卷四《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九:華蓋散處方

    黃耆(銼)1兩,人參1兩,桑根白皮(炙,銼)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甘草(炙)3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肺氣壅熱,胸膈痞悶,痰唾咳嗽。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生姜蜜湯調(diào)下;常服入生姜2片,如茶點(diǎn),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九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華蓋散組成

    麻黃一兩(30克)、蘇子一兩(30克)、桑白皮一兩(30克)、橘皮一兩(30克)、杏仁一兩(30克)、赤茯苓一兩(30克)、炙甘草五錢(15克)。

    用法

    上藥研為粗末。每服6克。也可用飲片作湯劑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guī)劑量。

    功效

    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

    主治風(fēng)寒咳嗽上氣,痰氣不利,呀呷有聲,苔薄白,脈浮滑。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支氣管肺炎、咳嗽變異牲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病癥。

    1.支氣管肺炎:在西醫(yī)基礎(chǔ)治療的基礎(chǔ)上,應(yīng)用華蓋故合二陳湯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60例,對照組60例單純西醫(yī)基礎(chǔ)治療,療程2周。以癥狀、體征均恢復(fù)正常,X線胸片提示實(shí)變影全部消失為痊愈標(biāo)準(zhǔn)。結(jié)果:治療組顯效率為90.0%,對照組為75.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光明中醫(yī)》2011年第5期)

    2.咳嗽變異性哮喘:應(yīng)用華蓋散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36例,與酮替芬合布地奈德口噴氣霧劑治療36例作對照,1個(gè)療程2周,連續(xù)觀察兩個(gè)療程。以用藥1周后咳嗽消失,肺部聽診無異常,肺功能有改善,1個(gè)月內(nèi)無復(fù)發(fā)為痊愈標(biāo)準(zhǔn)。結(jié)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4.4%,對照組75.0%,差異有統(tǒng)計(jì)學(xué)意義。兩組外周血嗜酸粒細(xì)胞治療后較治療前明顯下降,治療組治療后IgE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優(yōu)于對照組。(《光明中醫(yī)》2014年第6期)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采用華蓋散與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慢性阻塞性斯疾病42例,西藥應(yīng)用氨茶堿、鮮竹瀝及對癥治療,對照組39例采用抗生索、化痰藥和支氣管擴(kuò)張劑常規(guī)治療。療程均為2周。以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癥候積分減少>95%為臨床控制標(biāo)準(zhǔn)。結(jié)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0.48%,對照組66.67%,兩組比較差異顯著。(《陜西中醫(yī)》2008年第8期)

    方解

    本方有解表散寒,降氣化痰功效,是“邪遏喘促之專方”。寒侵痰壅而肺失宣降,法當(dāng)宣肺降逆。麻黃解表散寒,宣肺平喘;蘇子、杏仁降利肺氣,祛痰止咳;陳皮、桑白皮、茯苓健脾祛濕消痰;炙甘草調(diào)和于宣降寒溫之問。諸藥配伍,共成解表宣肺,祛痰止咳之功。本方配伍特點(diǎn)為:解表藥與祛痰藥并用,以除風(fēng)寒痰濕之致病原因;宣肺藥與降氣藥同施,以復(fù)肺的宣發(fā)肅降功能。本方雖有甘寒之桑白皮,但全方藥性偏溫,故痰熱咳喘者需加減應(yīng)用。

    現(xiàn)代研究

    臨床報(bào)道也見于治療感染后咳嗽、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小兒哮喘、流行性感冒等證屬寒痰內(nèi)阻的病癥。

    方歌

    (一)華蓋麻黃杏橘紅,桑皮苓草紫蘇共。

    (二)華蓋麻杏紫蘇子,茯苓陳草桑白皮。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更多中藥材
  • 處方人參、黃耆、甘草、當(dāng)歸、淮熟地、川芎、枸杞子、山楂。功能主治痘疹氣血兩虛,囊薄色淡,身涼體靜,頂平頂陷,漿清皺軟者。用法用量上加生姜2片,炒糯米百數(shù)粒,水煎服。摘錄《救偏瑣言》卷十......
  • 《金鑒》卷五十六:保元化毒湯處方人參、黃耆(蜜炙)、甘草(炙)、當(dāng)歸、南山楂、穿山甲(炒)、白芷、木香、僵蠶(炒、研)、川芎。功能主治氣血虛弱,痘瘡不能如期起脹,平扁頂凹,其色灰白,皮薄嫩亮,更現(xiàn)倦怠氣乏,不渴不煩等虛證。用法用量加煨姜,水......
  • 處方黃耆1兩,滑石末1兩。功能主治小兒痘疹5-6日后,痢疾或白或紅,或紅白相雜,及大人初痢、久痢。用法用量大人初痢,滑石用一兩五線、白糖一兩,不用黃耆;久痢,加黃耆,滑石仍用一兩五錢。摘錄《醫(yī)林改錯(cuò)》卷下......
  • 處方人參、當(dāng)歸、甘草、黃耆、白芍、米仁、茯苓。功能主治痘疹身涼體靜,漿不滿足,膿囊漸闊,收靨不齊。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摘錄《救偏瑣言·備用良方》......
  • 處方黨參1兩5錢,白術(shù)(炒)1兩5錢,鹿角1兩5錢,當(dāng)歸1兩5錢,香附1兩5錢,川芎1兩,附子(炙)1兩,獨(dú)活1兩,干姜1兩,川椒1兩,杜仲1兩,鱉甲1兩,蓽茇1兩,草果仁1兩,白芍1兩,生耆1兩5錢。制法用麻油3斤,將藥炸枯,去滓,再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