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鸛骨丸

    《圣惠》卷五十六:鸛骨丸處方

    鸛骨1兩(涂酥、炙微黃),桂心3分,雄黃1兩(細(xì)研、水飛過),麝香半兩(細(xì)研),朱砂1分(細(xì)研),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蜈蚣1條(微炙)。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尸疰。邪氣流注悶絕,時(shí)復(fù)發(fā)作,寒熱淋瀝,或腹痛脹滿。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煎桃枝湯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六方出《外臺》卷十三引《廣濟(jì)方》,名見《圣惠》卷五十六:鸛骨丸處方

    鸛骨3寸(炙),羚羊鼻2個(gè)(炙令焦),干姜1兩,麝香2分(研),蜥蜴1個(gè)(炙),斑蝥14個(gè)(去翅足、熬),雞屎白3兩(熬),巴豆5個(gè)(去心皮,熬令黑),芫青20個(gè)(去翅足,熬),藜蘆1兩(去蘆頭,熬令黃)(一方無斑蝥、雞屎白、巴豆、芫青、藜蘆。)。

    制法

    上為末,蜜和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初得遁尸及五尸,經(jīng)年不愈,心腹短氣。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空腹飲送下,每日2次,稍加至6-7丸。以知為度,至吐利。

    注意

    忌生冷、油膩、豬肉、蒜、粘食、陳臭、蘆筍。

    摘錄方出《外臺》卷十三引《廣濟(jì)方》,名見《圣惠》卷五十六《千金》卷十七:鸛骨丸處方

    鸛骨3寸,雄黃4分,莽草4分,丹砂(一作丹參)4分,牡蠣4分(一作牡丹),藜蘆2分,桂心2分,野葛2分,斑蝥14個(gè),巴豆40個(gè),蜈蚣1個(gè),芫青14個(gè)。

    制法

    上為末,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遁尸,飛尸,積聚,胸痛連背,走無常處,或在藏,或腫在腹,或奄奄然而痛。

    用法用量

    方中鸛骨,《圣惠》作“鶴腦骨”,方名“鶴腦骨丸”。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鸛善啖蛇,故其骨能療尸疰,更以斑蝥、芫青、莽草、藜蘆、蜈蚣、野葛等味匯入一方以毒攻毒。

    摘錄《千金》卷十七方出《外臺》卷二十三引《廣濟(jì)方》,名見《圣惠》卷六十六:鸛骨丸處方

    鸛骨(炙)4分,貍骨(炙)4分,射干4分,玄參4分,升麻(炙)4分,青木香4分,沉香4分,犀角屑4分,丁香4分,羚羊角屑4分,丹參4分,甘草(炙)4分,人參3兩,沙參3兩,獺肝6分,連翹6分,光明砂2分(研)。

    制法

    上為末,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瘰疬。

    用法用量

    《圣惠》有麝香半兩。

    注意

    忌生冷、油膩、血食酢、熱肉、海藻、菘菜、粘食、陳臭生血物。

    摘錄方出《外臺》卷二十三引《廣濟(jì)方》,名見《圣惠》卷六十六《外臺》卷十三引張文仲方:鸛骨丸處方

    鸛骨3寸(炙),桂心3寸,虻蟲14個(gè)(去翅足,熬),巴豆30個(gè)(去心皮,熬),斑蝥14個(gè)(去翅足,熬)。

    制法

    上為末,蜜和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尸疰惡氣百病。

    用法用量

    每服2丸,每日3次,清飲送下。

    注意

    忌野豬肉、蘆筍、生蔥。

    摘錄《外臺》卷十三引張文仲方
更多中藥材
  • 處方葛根、升麻、川芎、甘草、麻黃、赤芍、陳皮、白芷。功能主治感冒,頭痛發(fā)熱惡寒者。摘錄《慈幼新書》卷九......
  • 處方熟石膏1兩,冰片1分,西黃7分,血竭3錢。功能主治拔毒長肉。主摘錄《外科傳薪集》......
  • 《瘍科心得集》卷下:八將丹處方西黃0.9克 冰片0.9克 蟬蛻(烘)7枚 大蜈蚣(炙)7條 麝香0.9克 山甲(炙)7片 全蟲 (炙)7個(gè) 五倍子(焙)9克制法上藥共為細(xì)末。功能主治提毒,枯腐。一切疽毒不起,療毒不透,腐內(nèi)不脫者。用法用量每......
  • 處方帶子蜂房3錢,象牙屑5錢,僵蠶3錢,蟬蛻3錢,全蝎1對,木香3錢,乳香3錢,沒藥2錢。制法上為細(xì)末,以黃占8兩滾化熬過,入藥末攪勻,傾水中取出為丸,如棗仁大。功能主治一切癰疽發(fā)背,瘡痔成漏。用法用量每服1丸,空心滾酒送下,連服3日。待其......
  • 《瘍科遺編》卷下:八將擒王散處方天龍4條,全蝎7個(gè),甲片2錢,兒茶1錢,蟬蛻1錢(去砂),雄精1錢5分,冰片3分,麝香2分。制法上為末,用麻黃煎濃汁收藥陰干,再研貯瓶,勿泄氣。功能主治未潰者可退消,已潰者能生肌拔毒。主癰疽未潰、已潰者。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