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生淡竹茹9克 麥門冬12克 甘草3克 小麥12克 生姜9克 大棗14個(gè)
上六味,哎咀。
主產(chǎn)后虛煩,頭痛,短氣欲絕,心中悶亂。
用水1升,煮竹茹、小麥,取800毫升,去滓,納諸藥,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體虛者分三次服。
若有人參,入3克,若無(wú),納茯苓4.5克;氣逆者,加半夏6克。
生淡竹茹1升,麥門冬5合,甘草1兩,小麥5合,生姜3兩,大棗14枚。
產(chǎn)后虛煩,頭痛,短氣欲絕,心中悶亂不解。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竹茹、小麥,取8升,去滓,乃納諸藥,煮取1升,去滓,分2服,羸人分作3服。若有人參入1兩,若無(wú)人參,納茯苓1兩半亦佳。
氣逆者,加半夏2兩。
麥門冬湯
淡竹茹8分,干葛8分,甘草6分,麥門冬3合,小麥2合,石膏12分。
產(chǎn)后虛煩,頭痛,氣短欲死,心亂不解。
麥門冬湯(《普濟(jì)方》卷三五一)。
竹茹湯
麥門冬2兩半(去心),小麥2兩半,甘草(炙)1兩,人參1兩半,白茯苓1兩半,半夏(湯洗7次)2兩。
上銼散。
心虛煩悶,頭疼短氣,內(nèi)熱不解,心中悶亂,及產(chǎn)后心虛驚悸,煩悶欲絕。妊婦心虛驚悸,臟躁,悲傷不止。
竹茹湯(《普濟(jì)方》卷一一九)。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生淡竹茹9克 麥門冬12克 甘草3克 小麥12克 生姜9克 大棗14個(gè)
制法上六味,哎咀。
功能主治主產(chǎn)后虛煩,頭痛,短氣欲絕,心中悶亂。
用法用量用水1升,煮竹茹、小麥,取800毫升,去滓,納諸藥,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體虛者分三次服。
若有人參,入3克,若無(wú),納茯苓4.5克;氣逆者,加半夏6克。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千金》卷三:淡竹茹湯處方生淡竹茹1升,麥門冬5合,甘草1兩,小麥5合,生姜3兩,大棗14枚。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虛煩,頭痛,短氣欲絕,心中悶亂不解。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竹茹、小麥,取8升,去滓,乃納諸藥,煮取1升,去滓,分2服,羸人分作3服。若有人參入1兩,若無(wú)人參,納茯苓1兩半亦佳。
氣逆者,加半夏2兩。
摘錄《千金》卷三方出《經(jīng)效產(chǎn)寶》卷下,名見《千金》(注文)卷三:淡竹茹湯別名麥門冬湯
處方淡竹茹8分,干葛8分,甘草6分,麥門冬3合,小麥2合,石膏12分。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虛煩,頭痛,氣短欲死,心亂不解。
用法用量麥門冬湯(《普濟(jì)方》卷三五一)。
摘錄方出《經(jīng)效產(chǎn)寶》卷下,名見《千金》(注文)卷三《三因》卷九:淡竹茹湯別名竹茹湯
處方麥門冬2兩半(去心),小麥2兩半,甘草(炙)1兩,人參1兩半,白茯苓1兩半,半夏(湯洗7次)2兩。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心虛煩悶,頭疼短氣,內(nèi)熱不解,心中悶亂,及產(chǎn)后心虛驚悸,煩悶欲絕。妊婦心虛驚悸,臟躁,悲傷不止。
用法用量竹茹湯(《普濟(jì)方》卷一一九)。
摘錄《三因》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