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除濕丹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除濕丹處方

    檳榔、甘遂、威靈仙、澤瀉、赤芍藥、葶藶、乳香、沒藥,各一兩。牽牛(五錢),大戟(炒.三兩)、陳皮(去白.四兩)。

    炮制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諸濕客搏,腰膝重痛,足脛浮腫,筋脈拘急,津液凝澀,便溺不利,目赤癮疹,疥癬走注,腳氣。

    用法用量

    每服五六十丸,漸加八九十丸,食前溫白湯送下。

    注意

    服藥后忌酒濕面二三日。

    備注

    一方有澤瀉陳皮各一兩,無葶藶。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宜明論方》卷七:除濕丹處方

    檳榔 甘遂 威靈仙 赤芍藥 澤瀉 葶藶各60克 乳香 沒藥各30克(別研)黑牽牛15克 大戟60克(炒)陳皮120克(去白)

    制法

    上藥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逐水活血,行氣消腫。主濕邪客于肌膚筋脈,腰膝重痛,足脛浮腫,筋脈緊急,二便不利;兼治癮疹、疽癰、發(fā)背、疥癬、腳氣、瘡癤。

    用法用量

    每服50~80丸,空腹時用溫開水送下。并食溫粥以助藥力。

    注意

    服藥前后,忌酒一日。藥后忌濕面。

    摘錄《宜明論方》卷七《宣明論》卷七:除濕丹處方

    檳榔2兩,甘遂2兩,威靈仙2兩,赤芍藥2兩,澤瀉2兩,葶藶2兩,乳香1兩,沒藥1兩(另研),黑牽牛半兩,大戟2兩(炒),陳皮4兩(去白)。

    制法

    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諸濕客搏,腰膝重痛,足脛浮腫,筋脈緊急,津液凝澀,便溺不利,赤癮疹,疽癰發(fā)背,疥癬走注,腳氣,瘡癤。婦人腰胯疼痛、兩腳麻木,惡寒喜暖者。閃腦膝踝足腕大痛及枚瘡落馬,墜墮打撲等。

    用法用量

    《普濟(jì)方》引《經(jīng)驗良方》有青皮,無葶藶。

    注意

    服藥前后,忌酒1日,藥后亦忌濕面。食溫粥補(bǔ)暖;中病即止,虛弱者當(dāng)慎。

    摘錄《宣明論》卷七《準(zhǔn)繩·類方》卷二:除濕丹處方

    神佑丸加乳香、沒藥。

    功能主治

    水腫。

    用法用量

    考原書此處神佑丸指三花神佑丸,即大戟、甘遂、芫花、牽牛、大黃、輕粉。

    摘錄《準(zhǔn)繩·類方》卷二
更多中藥材
  • 處方半夏2兩,天南星1兩,皂角(炙)2兩,白附子1兩,白礬1兩(生)。制法上為細(xì)末,生姜汁打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風(fēng)痰。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生姜湯送下。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二十三引《醫(yī)林方》......
  • 處方川烏1個(炮去皮尖),草烏7個(炮去皮尖),川芎半兩,石膏1兩(煅),荊芥1兩。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頭痛。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好茶點(diǎn)下。注意忌鲇魚。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八十二引《吳氏集驗方》......
  • 處方紅升丹加珍珠散。功能主治收口。主瘡瘍。摘錄《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
  • 處方南星4兩,半夏4兩。制法上為末,爛姜半斤研搗,銼半、星為丸,以楮葉裹縛卻,于草中罨之,曲法候干,入去皮香附子4兩為末,姜汁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痰。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食后生姜湯送下。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六五引《經(jīng)效濟(jì)世方》......
  • 處方半夏 杏仁(去皮、尖)各等分制法上藥研末,姜汁為丸,綠豆大。功能主治化痰止嗽。主小兒咳嗽。用法用量每服3克,生姜湯送下。摘錄《仙拈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