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白術(shù)茯苓湯

    《雞峰》卷十八:白術(shù)茯苓湯別名

    白術(shù)湯

    處方

    白術(shù)4兩,茯苓2兩,甘草2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逐支飲,通利小便。主飲積胸痞,痰停膈上,頭痛目眩,噫醋吞酸,嘈煩忪悸,喘咳嘔逆,體重脅痛,腹痛腸鳴,倚息短氣,身形如腫。及時行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振振身搖;脾虛泄瀉,脈緩者。

    用法用量

    白術(shù)湯(《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五)。

    各家論述

    《醫(yī)略六書》:瀉由乎濕,脾土虛弱,不能制御于中,故偏滲大腸,泄瀉不止焉。白術(shù)崇土燥濕,茯苓滲濕和脾,炙草緩中益胃,兼益中州之氣也。水煎溫服,使?jié)袢ネ翉?,則脾能健運而敷化有權(quán),泄瀉無不自止矣。此健脾滲濕之劑,為脾虧泄瀉之專方。

    摘錄《雞峰》卷十八《蘭室秘藏》卷中:白術(shù)茯苓湯別名

    白術(shù)湯

    處方

    白術(shù)1兩,白茯苓1兩,半夏1兩,炒曲2錢,麥糵面5分(炒)。

    功能主治

    實脾胃。主胃氣弱,風(fēng)邪羈絆于脾胃之間,身重有痰,惡心欲吐。

    用法用量

    白術(shù)湯(《普濟方》卷二十五)。

    摘錄《蘭室秘藏》卷中《醫(yī)統(tǒng)》卷三十五引《機要》:白術(shù)茯苓湯處方

    白術(shù)5錢,茯苓5錢。

    功能主治

    濕瀉,或食積、濕熱作瀉,脾胃虛弱,不能克制水谷,濕盛作瀉者。

    用法用量

    上作1服。水煎,食前服。

    各家論述

    《醫(yī)方考》:脾胃者,土也。土虛則不能四布津液,水谷常留于胃而生濕矣。經(jīng)曰:濕盛則濡瀉。故知水瀉之疾,原于濕也。白術(shù)甘溫而燥,甘則入脾,燥則勝濕;茯苓甘溫而淡,溫則益脾,淡則滲濕,土旺濕衰,瀉斯止矣。

    摘錄《醫(yī)統(tǒng)》卷三十五引《機要》《外臺》卷八引《范汪方》:白術(shù)茯苓湯處方

    白術(shù)5兩,茯苓3兩,橘皮2兩,當(dāng)歸2兩,附子(炮)2兩,生姜4兩,半夏4兩(切),桂4兩,細辛4兩(一作人參)。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胸中結(jié),痰飲澼結(jié),臍下弦滿,嘔逆不得食;亦主風(fēng)水。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次服。服3劑良。

    注意

    忌羊肉、餳、桃、李、雀肉、豬肉、冷水、生蔥、生菜、醋物。

    摘錄《外臺》卷八引《范汪方》
更多中藥材
  • 處方香附子2兩(去毛,生),牡蠣(煅)2兩,木香半兩(生,不見火),木通(生)半兩,石燕子5對(火煅,用醋焠白為度),丁香1錢(不見火)。制法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婦人赤白帶下。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溫酒鹽湯送下。摘錄......
  • 《醫(yī)學(xué)正傳》卷七:安經(jīng)湯處方當(dāng)歸身4. 5克,川芎1.5克,艾葉1.5克,阿膠珠1.5克,甘草1.5克,黃柏1.5克,知母1.5克,白芍2.4克,姜汁炒黃連2.4克,生地黃3克,黃芩3克,香附3克。功能主治養(yǎng)陰清熱,和血調(diào)經(jīng)。主陰虛血熱。用......
  • 處方人參30克 黃耆30克(生用)大熟地30克(九蒸)白術(shù)15克(土炒)當(dāng)歸15克(酒洗)山茱萸15克(蒸)阿膠3克(蛤粉炒)黑芥穗3克 甘草3克 香附1.5克(酒炒)木耳炭3克功能主治益脾補肝,育陰止漏。老年婦女肝脾兩虛,腎水虧耗,月經(jīng)已......
  • 《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上冊:安肺寧嗽丸處方嫩桑葉30克 兒茶30克 硼砂30克 蘇子30克(炒,搗)粉甘草30克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功能主治肺郁痰火或陰虛肺熱所致之咳嗽,兼治肺結(jié)核。用法用量早、晚各服1丸,開水送下。摘錄《醫(yī)學(xué)衷......
  • 《衛(wèi)生寶鑒》卷十二:安肺散處方麻黃(不去節(jié))2兩,甘草(炒)1兩,御米殼4兩(去頂,炒黃)。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咳嗽無問新久。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烏梅1個,煎至7分,去滓,臨臥溫服。摘錄《衛(wèi)生寶鑒》卷十二《普濟方》卷一六三:安肺散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