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腫節(jié)風(fēng)

    《中國藥典》:腫節(jié)風(fēng)拼音注音Zhǒnɡ Jié Fēnɡ別名

    接骨金粟蘭、九節(jié)茶、九節(jié)花、九節(jié)風(fēng)、竹節(jié)茶、接骨蓮

    英文名HERBA SARCANDRAE來源

    本品為金粟蘭科植物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 (Thunb.)Nakai的干燥全株。夏、秋二季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

    性狀

    本品長50~120cm。根莖較粗大,密生細根。莖圓柱形,多分枝,直徑0.3~1.3cm;表面暗綠色至暗褐色,有明顯細縱紋,散有縱向皮孔,節(jié)膨大;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有髓或中空。葉對生,葉片卵狀披針形至卵狀橢圓形,長5~15cm,寬3~6cm;表面綠色、綠褐色至棕褐色或棕紅色,光滑;邊緣有粗鋸齒,齒尖腺體黑褐色,葉柄長約1cm;近革質(zhì)。穗狀花序頂生,常分枝。氣微香,味微辛。

    貯藏

    置通風(fēng)干燥處。

    炮制

    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段,曬干。

    鑒別

    (1)本品莖的橫切面:表皮細胞類長方形或長圓形,外被角質(zhì)層,外緣呈鈍齒狀。皮層細胞10余列,外側(cè)為2~3列厚角細胞,內(nèi)側(cè)薄壁細胞內(nèi)含棕黃色色素,石細胞單個或成群散在。中柱鞘纖維束呈新月形,斷續(xù)環(huán)列,木化。韌皮部狹窄。形成層不明顯。木質(zhì)部管胞多數(shù),射線寬2~8列細胞。髓部薄壁細胞較大,有時可見石細胞單個或成群散在。

    葉的表面觀: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或稍平直,氣孔稍下陷,不定式。

    (2)取本品粉末0.5g,置試管中,加鋅粉少量與0.5%氯化銨溶液2滴,微火加熱至干,在試管口上蓋一小片用含5%對二甲氨基苯甲醛與20%三氯醋酸的苯溶液浸潤過的濾紙,繼續(xù)微火加熱約1分鐘,濾紙顯粉紅色至紫色。

    (3)取本品粉末2g,加水5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加醋酸乙酯振搖提取2次,每次25ml,合并醋酸乙酯液,蒸干,殘渣加甲醇 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腫節(jié)風(fēng)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異秦皮啶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 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9: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和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置氨蒸氣中熏10分鐘,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斑點變?yōu)辄S綠色。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乙腈-0.1%磷酸溶液(20:80)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344nm。理論板數(shù)按異秦皮啶峰計算應(yīng)不低于12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異秦皮啶對照品適量,加甲醇制成每 1ml含4μ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0.4g[同時另取本品測定水分(附錄ⅨH第一法)],精密稱定,置100ml量瓶中,加水90ml,靜置過夜,超聲處理(功率300W,頻率25KHz) 1.5小時,取出,放冷,用水稀釋至刻度,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xù)濾液25ml,濃縮至近干,加水約5ml溶解并轉(zhuǎn)移至分液漏斗中,用氯仿提取5次,每次10ml,合并氯仿液,蒸干,殘渣加甲醇溶解并轉(zhuǎn)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異秦皮啶(C11H10O5)不得少于0.020%。

    歸經(jīng)

    歸心、肝經(jīng)。

    性味

    苦、辛、平。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活血消斑,祛風(fēng)通絡(luò)。用于血熱紫斑、紫癜,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9~30g。

    摘錄《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腫節(jié)風(fēng)拼音注音Zhǒnɡ Jié Fēnɡ別名

    九節(jié)茶、九節(jié)風(fēng)、接骨蓮

    英文名Glabrous Sarcandra Herb來源

    為金栗蘭科植物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 (Thunb.)Nakai的全株。夏、秋季采挖,除去雜質(zhì),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溝、溪谷林陰濕地,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

    原形態(tài)

    多年生常綠草本或亞灌木,高達2m。根莖粗大,支根多而細長。莖直立,多分支,節(jié)膨大。葉對生,近革質(zhì),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6~18cm,寬2~7cm,邊緣有粗鋸齒,齒尖具腺點;葉柄長約1cm,基部合生成鞘;托葉微小。穗狀花序1~3個聚生莖頂;苞片卵狀三角形;花小,無花被,黃綠色,芳香;雄蕊1,白色,棒狀,花藥2室;雌蕊球形,子房下位,柱頭近頭狀。核果球形,鮮紅色?;ㄆ?~7月,果期8~9月。

    化學(xué)成分

    含揮發(fā)油、酯類、酚類、鞣質(zhì)、黃酮、氰甙、香豆素、內(nèi)酯。

    性味

    性微溫,味苦、辛。

    功能主治

    抗菌消炎,祛風(fēng)通絡(luò),活血散結(jié)。用于肺炎、闌尾炎、蜂窩組織炎、風(fēng)濕痹痛、跌撲損傷、腫瘤。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腫節(jié)風(fēng)拼音注音Zhǒnɡ Jié Fēnɡ別名

    觀音茶、接骨木、九節(jié)風(fēng)、駁節(jié)茶、鴨腳節(jié)、山牛膝、珍珠蘭、九節(jié)草、野靛、九節(jié)茶、學(xué)士茶、接骨丹、接骨草、接骨金粟蘭、銅腳靈仙、九節(jié)蘭、節(jié)骨茶、接骨蓮、竹茶。

    來源

    藥材基源:為金粟蘭科植物草珊瑚的全株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rcandra glabra (Thunb.)Makai[Chloranthus glaber(Thunb.) Makino]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谷林下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和云南。

    原形態(tài)

    草珊瑚 常綠半灌木,高50-150cm。莖數(shù)枝叢生,綠色,節(jié)部明顯膨大。葉對生;葉柄長0.5-1.5cm,基部合生成鞘狀;托葉鉆形;葉片草質(zhì),橢圓形、卵形至卵狀披外形,長6-17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粗銳鋸齒,齒尖有一腺體,兩面無毛。穗狀花序頂生,分枝,連總花便長1.5-4cm;苞片三角形;花黃綠色;雄蕊1,肉質(zhì),棒狀至圓柱狀,花藥2室,生于藥隔上部之兩側(cè),側(cè)向或有時內(nèi)向;雌蕊1,由1心皮組成;子房球形或卵形,無花柱,柱頭近頭狀。核果球形,直徑3-4mm,熟時亮紅色?;ㄆ?-7月,果期8-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全株長 40-150cm。主根粗短,直徑l-2cm,支根甚多,長而堅韌。莖圓柱形,直徑約0.5cm,多分枝,節(jié)部膨大;表面深綠色或棕褐色,具細縱皺紋,粗莖有稀疏分布的皮孔;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談棕色,邊緣纖維狀,中央具棕色疏松的髓或中空。葉對生,葉柄長0.5-1cm,軟硬,基部合生抱莖;葉片薄革質(zhì),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表面光滑,上面棕色或灰綠色,下面色較淡,邊緣具粗鋸齒,齒尖有黑褐色腺體,葉脈在兩面均隆起。枝端常有棕色的穗狀花序,多分校。氣微香,味微辛。以莖、葉色綠者為佳。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被角質(zhì)層。皮層外側(cè)有2-3列厚角細胞,內(nèi)側(cè)為7-10列薄壁細胞,有少數(shù)油細胞和含鞣質(zhì)細胞散在;石細胞單個或成群,多邊形至類圓形,紋孔明顯。韌皮部外側(cè)纖維束呈新月形,壁厚,木化,每束纖維兩側(cè)常有1-4個切向延長的大形厚壁細胞;韌皮部狹窄;形成層不明顯;木質(zhì)部多為管胞,徑向排列。初生射線寬4-5列細胞,次生射線寬1-2列細胞。髓大,有少數(shù)鞣質(zhì)細胞散在,有時可見大形石細胞單個或成群存在;老莖髓部中心常中空。

    葉橫切面:表皮外被厚用質(zhì)層,下表皮可見氣孔。柵欄組織細胞1列,細胞短小,不通過主脈;海綿組織有少數(shù)油細胞散在。主脈向上方略隆起,向下方突出,上下表皮內(nèi)側(cè)有l(wèi)-2列厚角細胞;維管束1-2個,外韌型,其內(nèi)、外側(cè)均有發(fā)達的纖維群,纖維壁厚,木化;石細胞不規(guī)則多角形,單個或成群分布于薄壁組織中。

    化學(xué)成分

    全株含左旋類沒藥素甲(istanbulin A),異秦皮定(isofraxiden),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琥珀酸(succinicacid),黃酮甙及香豆精衍生物事。此外,還含 0.15%-0.20%的揮發(fā)油。

    炮制

    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段,曬干。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0.5g,置試管中,加鋅粉少許和0.5%氯化銨溶液2滴,微火加熱至干,在試管口蓋以一小片在5%對二甲氨基本甲醛和20%三氯乙酸苯溶液中浸潤過的濾紙,繼續(xù)微火加熱約lmin,濾紙顯粉紅色至紫色圓斑。(檢查琥珀酸及延胡索酸)(2)取本品粉末少許,加乙醇0.5ml,置水浴中微熱,取濾液點于濾紙上,干燥后在紫外光燈下觀察,顯亮藍色熒光,氨熏后,顯黃色熒光。(檢查黃酮類)

    歸經(jīng)

    歸心、肝經(jīng)

    性味

    苦;辛;平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除濕;活血散瘀;清熱解毒。主肢體麻木;跌打損傷;骨折;婦女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滯腹痛;肺炎;爭性闌尾炎;急性胃腸炎;菌?。荒懩已?;膿腫;口腔炎;風(fēng)濕痹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熏洗。

    制劑

    腫節(jié)風(fēng)片、腫節(jié)風(fēng)注射液、血康口服液。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Pāo別名白泡兒、白草莓、白蒲草來源薔薇科白藨Fragaria nilgeerensis Schlecht.,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續(xù)筋接骨。治風(fēng)熱咳嗽,百日咳,口腔潰瘍,血尿,泌尿系感染:......
  • 別名口蘑來源真菌類擔(dān)子菌綱傘菌目傘菌科白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Imai,以子實體入藥。生境分布夏秋兩季雨后,尤其在立秋前后大量地產(chǎn)生在草原上,形成“蘑菇圈”。分布于河北、內(nèi)蒙古。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宣腸益氣,散血熱,......
  • 拼音注音Bái Là Shù Yè出處《貴州植藥調(diào)查》來源木犀種植物白蠟樹的樹葉,詳“白蠟樹皮“條。性味辛,溫。功能主治調(diào)經(jīng),止血生肌。復(fù)方①治經(jīng)閉:白蠟樹葉研末,用酒、水各半吞服,早晚各服一次,每次一錢,連服三天。②治刀傷:白蠟樹葉搗爛外......
  • 拼音注音Bái Là Shù Pí出處李承祜《藥用植物學(xué)》來源為木犀科植物白蠟樹的樹皮。春、秋采收,剝?nèi)淦ぃ瑫窀?。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谷、山溝、林下。分布河北、山西、河南、陜西、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四川、貴州、廣東、云南等地。原......
  • 拼音注音Bái Là Huā出處貴州來源為木犀科植物白蠟樹的花。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蠟樹皮“條。功能主治止咳,定喘。治咳嗽,哮喘。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5錢。復(fù)方治哮喘咳嗽:白蠟花二錢,枇杷花三錢。米湯泡冰糖煎服。摘錄《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