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芋頭

    《中藥大辭典》:芋頭拼音注音Yù Tou別名

    蹲鴟(《史記》),芋魁(《漢書》),芋根(《漢書》顏師古注),土芝(《別錄》),芋奶(《種芋法》),芋艿(《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

    出處

    《本草衍義》

    來源

    為天南星科植物塊莖。8~9月間采挖,去凈須根及地上部分,洗凈,曬干。其中間母根(塊莖)俗稱芋頭,旁生小者為芋子。

    生境分布

    我國南方及華北各省,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地下有卵形至長橢圓形的塊莖,褐色,具纖毛。葉基生,常4~6片簇生;葉身闊大,質(zhì)厚,卵狀廣橢圓形,長約30~50厘米,全緣,帶波狀,先端短而銳尖,基部耳形,耳片鈍頭,僅末端圓,葉面綠色,平滑,具防水性;葉柄肉質(zhì),長而肥厚,綠色或淡綠紫色,基部呈鞘狀?;ㄇo1~4枚,自葉鞘基部抽出,各生1內(nèi)穗花序,顧次開放,長約30厘米。佛焰苞長約20厘米,淡黃色。肉穗花序在苞內(nèi)呈橢圓形,短于佛焰苞,具短附屬體;上部生多數(shù)黃色雄花,占花穗之半,下部生綠色雌花,約占花穗的1/4,中性花位于中部,亦占花穗的1/4?;ㄆ?月。

    本植物的葉(芋葉)、葉柄(芋梗)、花(芋頭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xué)成分

    塊莖含蛋白質(zhì)1.75~2.3%、淀粉69.6~73.7%、灰分1.17~1.68%、脂類0.47~0.68%、鈣0.059~0.169%、磷0.113一O.274%、鐵0.0042~0.0050%,維生素C和A的含量甚少,但含維生紊B、B2(即核黃素)較多。

    歸經(jīng)

    《本草求真》:"入腸、胃。"

    性味

    甘辛,平。

    ①《別錄》:"辛,平,有毒。"

    ②陶弘景:"生則有毒,性滑。"

    ③《日華子本草》:"冷。"

    ④《滇南本草》:"味甘麻。"

    注意

    ①陶弘景:"生則有毒,薟不可食。"

    ②《千金·食治》:"不可多食,動宿冷。"

    ③《本草衍義》:"多食滯氣困脾。"

    功能主治

    消疬散結(jié),治瘰疬,腫毒,腹中癖決,牛皮癬,湯火傷。

    ①《別錄》:"主寬腸胃,充肌膚,滑中。"

    ②《唐本草》:"蒸煮冷啖,療熱止渴。"

    ③孟詵:"浴去身上浮風(fēng),慎風(fēng)半日。"

    ④《本草拾遺》:"吞之開胃,通腸閉,產(chǎn)后煮食之破血,飲其汁,止血、渴。"

    ⑤《日華子本草》:"破宿血,去死肌。和魚煮,甚下氣,調(diào)中補(bǔ)虛。"

    ⑥《滇南本草》:"治中氣不足,久服補(bǔ)肝腎,添精益髓。"

    ⑦《醫(yī)林纂要》:"行水。"

    ⑧《本草求原》:"止瀉。"

    ⑨《隨息居飲食譜》:"生嚼治絞腸痧,搗涂癰瘍初起,丸服散瘰疬。"

    ⑩《嶺南采藥錄》:"以此煮粥,研末和粥食之,能治小兒連珠疬及虛疬,大人亦合,并可免一切疥瘡。"

    ⑾《中國藥植圖鑒》:"調(diào)以胡麻油,敷治火傷,開水燙傷;用芋片不斷摩擦疣部,可除去。"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4兩: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復(fù)方

    ①治瘰疬不論已潰未潰:香梗芋艿(揀大者)不拘多少。切片,曬干,研細(xì)末,用陳海蜇漂淡。大荸薺煎湯泛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陳海蜇皮、荸薺煎湯送下。(《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芋艿丸)

    ②治癬氣生芋一斤,壓破、酒漬二七日,空腹一杯。(《獨(dú)行方》)

    ③治諸瘡因風(fēng)致腫:燒白芋灰,溫湯和之,厚三分,敷瘡上。干即易,不過五度。(《千金方》)

    ④治頭上軟癤:大芋搗敷,即干。(《簡便單方》)

    ⑤治牛皮癬:大芋頭、生大蒜。共搗爛,敷患處。

    ⑥治筋骨痛,無名腫毒,蛇頭指,蛇蟲傷:芋頭磨麻油搽,未破者用醋磨涂患處。

    ⑦治便血日久:芋根四錢,水煎服,白痢兌白糖,紅痢兌紅糖。(⑤方以下出《湖南藥物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芋頭拼音注音Yù Tou別名

    蹲鴟、芋魁、芋根、土芝、芋奶、芋渠、狗爪芋、百眼芋頭、芋艿、毛芋、水芋

    英文名Fruit of Dasheen出處

    出自《本草衍義》1.《唐本草》:芋有六種,有青芋、紫芋、真芋、白芋、連禪芋、野芋。其青芋細(xì)長毒多,初煮要須灰汁,易水煮熟,乃堪食爾。白芋、真芋、連禪芋、紫芋毒少,并正爾蒸煮啖之,又宜冷啖,療熱止渴。其真、白、連禪三芋,兼肉作羹大佳。蹲鴟之饒,蓋謂此也。野芋大毒,不堪啖?!秷D經(jīng)》云,其類雖多,葉蓋相似,葉大如扇,廣尺余。白芋毒微,青芋多子,真芋、連禪芋、紫芋并毒少,而根俱不堪生啖。蒸者冷啖,大治煩熱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Arum esculentum L.]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去凈須根及地上部分,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我國南方及華北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

    芋,濕生草本。根莖卵形,常生多數(shù)小球莖,褐色,具纖毛。葉基生,2-3枚或更多,葉柄肉質(zhì),長20-90cm,綠色,基部呈鞘狀;葉片卵狀廣橢圓形,長20-50cm,質(zhì)厚,盾狀著生,先端短而銳尖,基部耳形,耳片鈍頭,全緣,呈波狀?;ㄐ虮紊逃谌~柄;佛焰苞長短不一,一般為長20cm左右;管部綠色,長約4cm,粗2.2cm,長卵形;檐部披針形或橢圓形,長約17cm,展開成舟狀,邊緣內(nèi)鄭,淡黃色至綠白色;肉穗花序長約10cm,短于佛焰苞;雌花序位于下部,長3-3.5cm,中性花序位于中部,長3-3.3cm,雄花序位于上部,長4-4.5cm,先端驟狹,附屬器鉆形,長約1cm。期期2-8月。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富溫暖濕潤氣候,忌高溫干旱,較耐蔭,不耐澇。宜選擇土層深厚、肥沃、保水力強(qiáng)的壤上或粘質(zhì)壤上栽培。

    栽培技術(shù)用種芋繁殖法。秋季采收時,選擇子芋作種,貯藏待播。春季播種,按行株距(60-80)cm×(50-40)cm開穴,施足基肥栽種。

    田間管理 栽后生長期,中耕除草培土3-4次;結(jié)合中耕除草培土,追肥3-4次;定明灌水,保持土壤濕潤。

    病蟲害防治 芋腐敗病、等疫病,為害全株,可用故克松500-1000倍液噴灑初起病林或燒施于根基周圍。斜紋夜資蛾,幼蟲為害葉片,可用50%敵百蟲800倍液噴殺。

    秋季采挖,去凈須報(bào)及地〔部分,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狀

    性狀鑒別 報(bào)名呈橢圓形、印圓形或圓錐形,大小不一。有的頂端有頂芽,外表面褐黃色或黃棕色,有不規(guī)則的縱向溝紋,并可見點(diǎn)狀環(huán)紋,環(huán)節(jié)上有許多毛須,或連成片狀,外皮檢化,易撕裂。橫切面共白色或青白色,有粘性,質(zhì)硬。氣特異,味甘微澀,嚼之有粘性。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而:最外為數(shù)列栓化細(xì)胞。皮層較薄。

    化學(xué)成分

    根莖含蛋白質(zhì)(protein)1.75-2.3%,淀粉(starch)69.6-73.7%,灰分(ash)1.17-1.68%,脂類(lipid )0.47%-0.68%,鈣0.059%-0.169%磷0.113%-0.274%,鐵0.0042%-0.0050%。另含多糖,主要成分有葡萄糖(glucose)及小部分半乳糖(galactose),鼠李糖(rhamnose),阿拉伯糖(arabinose),甘露糖(mannose)和半乳糖醛酸(galacturonic acid),還含硫胺素(thiamin)即維生素(vitamin)B1,核黃素(riboflavin)即維生素B2,煙酸(nicotinic acid),另維生素B含量較多,但維生素A、C含量甚少。從根莖中還分得2個新的二羥基甾醇(dihydroxysterol)I、II,并分得芋頭蛋白(colocasin)分離得到的蛋白質(zhì)富含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和亮氨酸(leucine)。此外,還含蹄紋天竺素-3-葡萄糖甙(pelargonidin-3-glucoside),矢車菊素-3-鼠李糖甙(cyanidin-3-rhamnoside),矢車菊素-3-葡萄糖甙(cyaridin-3-glucoside)及花白甙(leucoanthocyanin,即anthocyanogen)。

    歸經(jīng)

    胃經(jīng)

    性味

    味甘;辛;性平

    注意

    1.陶弘景:生則有毒,薟不可食。

    2.《千金·食治》:不可多食,動宿冷。

    3《本草衍義》:多食滯氣困脾。

    功能主治

    健脾補(bǔ)虛;散結(jié)解毒。主脾胃虛弱;納少乏力;消渴;瘰疬;腹中癖塊;腫毒;贅疣;雞眼;疥癬;燙火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0-12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醋磨涂。

    各家論述

    1.《別錄》:主寬腸胃,充肌膚,滑中。

    2.《唐本草》:蒸煮冷啖,療熱止渴。

    3.孟詵:浴去身上浮風(fēng),慎風(fēng)半日。

    4.《本草拾遺》:吞之開胃,通腸閉,產(chǎn)后煮食之破血,飲其汁,止血、渴。

    5.《日華子本草》:破宿血,去死肌。和魚煮,甚下氣,調(diào)中補(bǔ)虛。

    6.《滇南本草》:治中氣不足,久服補(bǔ)肝腎,添精益髓。

    7.《醫(yī)林纂要》:行水。

    8.《本草求原》:止瀉。

    9.《隨息居飲食譜》:生嚼治絞腸痧,搗涂癰瘍初起,丸服散瘰疬。

    10.《嶺南采藥錄》:以此煮粥,研末和粥食之,能治小兒連珠疬及虛疬,大人亦合,并可免一切疥瘡。

    11.《中國藥植圖鑒》:調(diào)以胡麻油,敷治火傷,開水燙傷;用芋片不斷摩擦疣部,可除去。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ū Cāo Fènɡ Wěi Jué別名井口邊草[云南]來源蕨類鳳尾蕨科粗糙鳳尾蕨Pteris laeta Wall.,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西南地區(qū)。性味微苦、淡,寒。功能主治消炎止痢,舒筋接骨。主治慢性肝炎,痢疾;腰背痛,骨折。......
  • 拼音注音Cū Kānɡ Chái別名香桂樹、香檀、痢靈樹、呂宋楸莢粉[腺體粉末]來源大戟科野桐屬植物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inensis (Lam.)Muell.-Arg.,以果實(shí)表面的粉狀毛茸和根入藥。根隨時可采,腺毛及毛......
  • 別名皺柄羊肚菌、粗腿羊肚菌、羊肚菜來源真菌類子囊菌綱盤菌目馬鞍菌科粗腿羊肚菜Morchella crassipes (Vent.) Pers.,以子實(shí)體入藥。生境分布春夏之交雨后產(chǎn)生于混交林內(nèi)地上。性味甘,平。功能主治益腸胃,化痰理氣。用于......
  • 拼音注音Cū Jīnɡ Luó Guō Dǐ別名鑼鍋底、蛇蓮、曲蓮。來源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異葉赤瓟?shù)膲K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hladiantha hookeri C.B Clarke采收和儲藏:秋、冬季采挖,除去蘆頭及須根,洗凈切塊......
  • 別名大黃草、黃草、密花石斛來源蘭科粗黃草Dendrobium densiflorum Lindl ex Wall.,以莖入藥。生境分布云南、廣東、廣西。性味甘、淡、微咸,寒。功能主治滋陰益腎,生津止渴。蜘蛛熱病,傷津,口干煩渴,病后虛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