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榆樹

    拼音注音Yú Shù別名

    白榆、家榆、榆錢、春榆、粘榔樹

    來源

    榆科榆屬植物Ulmus pumila L.,以果實(榆錢)、樹皮、葉、根入藥。榆錢,春季未出葉前,采摘未成熟的翅果,去雜質(zhì)曬干。樹皮,剝下樹皮曬干,或夏秋剝下樹皮,去粗皮,曬干或鮮用。葉,夏秋采摘,曬干或鮮用。根皮秋季采收。

    性味

    榆錢:微辛,平。

    皮、葉:甘,平。

    功能主治

    榆錢:安神健脾。用于神經(jīng)衰弱,失眠,食欲不振,白帶。

    皮、葉:安神,利小便。用于神經(jīng)衰弱,失眠,體虛浮腫。內(nèi)皮:外用治骨折,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榆錢:1~3錢;皮、葉3~5錢。接骨以內(nèi)皮酒調(diào)包敷患處,止血用內(nèi)皮研粉撒布患處。

    備注

    (1)同屬下列植物,在不同地區(qū)均供藥用。榔榆(蚊榔樹、雞瘤、小葉榆、秋榆)Ulmus parvifolia Jacq.;紅榔木(毛白榆、棉榔樹)Ulmus pumila L. var. pilosa Rehd.;滇榆(常綠榆、披針葉榆)Ulmus lanceaefolia Roxb.。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ǐnɡ Guǒ Hú Jì Shēnɡ別名有柄槲寄生、桂花寄生、油桐寄生、寄生茶、刀葉槲寄生出處始載于《海南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桑寄生科植物柄果槲寄生的帶葉莖枝。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scum multinerve (Ha......
  • 拼音注音Bǐnɡ Mǎ Bó來源藥材基源:為軸灰包科真菌軸灰包的子實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daxis pistillaris (L.ex Pers.) Fr.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去泥砂雜質(zhì),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砂土地表。......
  • 拼音注音Bǎi Lè ér Chá來源為豆科柏勒樹屬植物柏勒樹Dichirostachys glomerata (Forsk) Chiov. 的枝的水煎浸膏。生境分布生于熱帶灌叢、熱帶稀樹干草原和過渡森林里。分布于廣州。原形態(tài)有刺灌木或小喬......
  • 《中國藥典》:柏子仁拼音注音Bǎi Zǐ Rén英文名SEMAN PLATYCLADI來源本品為柏科植物側(cè)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o的干燥成熟種仁。秋、冬二季采收成熟種子,曬干,除去種皮,收集種仁......
  • 《中藥大辭典》:柏枝節(jié)拼音注音Bǎi Zhī Jié出處《唐本草》來源為柏科植物側(cè)柏的樹枝。化學(xué)成分木材含揮發(fā)油,其中大部分是倍半萜醇,約占50%,中有雪松醇,韋得醇,α-,β-及γ-叩巴萜醇,α-異叩巴萜醇,α-及β-側(cè)柏萜醇,β-異側(cè)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