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搖錢樹根

    拼音注音Yáo Qián Shù Gēn出處

    本品以(木回)樹之名始載于《植物名實(shí)圖考》,云:“(木回)樹,滇、黔有之,湖南辰沅山中尤多。木性堅(jiān)重,造船者取以為柁。葉如檀,秋時(shí)梢端結(jié)實(shí),如紅姑娘而長,三棱,中凹有縐,色殷紅,內(nèi)含子數(shù)粒如橘核。絳霞燭天,丹纈照岫,先于霜葉,可增秋譜,惟字書無(木回)子?!睋?jù)考,其原植物與今之復(fù)羽葉欒樹一致。

    來源

    藥材基源:為無患子科植物復(fù)羽葉欒樹、全緣葉欒樹的根、根皮。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Koelreuteria bipinnata Franch.2.Koelreuteria bipinnata Franch.var.integrifoliola(Mer.)T.Chen[K.integrifoliola Merr.]

    采收和儲藏:常年均可采挖,剝皮或切片,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400-2500m的山地疏林中。

    2.生于海拔100-300m的丘陵地、村旁或600-900m的山地疏林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1.復(fù)羽葉欒樹 喬木,高可達(dá)20m以上。葉平展,二回羽狀復(fù)葉,長45-70cm;葉軸和葉柄向軸面常有一縱行皺曲的短柔毛;小葉9-17片,互生,很少對生;小葉柄長約3mm或近無柄;小葉片斜卵形,長3.5-7cm,寬2-3.5cm,先端短尖至短漸尖,基部闊楔形或圓形,略偏斜,邊緣有內(nèi)彎的小鋸齒,兩面無毛或上面中脈上被微柔毛,下面密被短柔毛,有時(shí)雜以皺曲的毛;紙質(zhì)或近革質(zhì)。圓錐花序大型,長35-70cm,分枝廣展,與花梗同被短柔毛;萼5裂,裂片闊卵狀三角形或長圓形,被硬緣毛及流蘇狀腺體;花瓣4,長圓狀披針形,長6-9mm,寬1.5-3mm,先端鈍或短尖,瓣爪長1.5-3mm,被長柔毛,鱗片深2裂;雄蕊8,長4-7mm,花絲被白色、開展的長柔毛,花藥有短疏毛;子房三棱狀長圓形,被柔毛。蒴果橢圓形或近球形,具3棱,淡紫紅色,老熟時(shí)褐色,長4-7cm,寬3.5-5cm;果瓣外面具網(wǎng)狀脈紋。種子近球形,直徑5-6mm?;ㄆ?-9月,果期8-10月。

    2.全緣葉欒樹 本變種與復(fù)羽葉欒樹的區(qū)別點(diǎn)是小葉通常全緣,有時(shí)一側(cè)近頂部邊緣有鋸齒。

    性味

    微苦;平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清熱;止咳;散瘀;殺蟲。主風(fēng)熱咳嗽;風(fēng)濕熱痹;跌打腫痛;蛔蟲病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Dù來源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酒葡萄的全株。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Vitis labrusca L.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根及莖洗凈,切片,葉切碎,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此種產(chǎn)于美國東部,美國栽培葡萄品種多出自此種?,F(xiàn)我國云......
  • 《中藥大辭典》:白背三七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別名大肥牛(《廣州植物志》),土生地、白仔菜藥、散血姜(《廣西藥植圖志》),土田七(《廣西中藥志》),三百棒、地滾子,大救駕、百步還陽、石三七、樹三七(《云南中草藥》),大綠葉、接......
  • 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 Jīnɡ Yè出處《云南中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白子菜的莖葉。夏、秋采收。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背三七“條。性味《云南中草藥》:“咸微辛,寒,有毒?!肮δ苤髦吻鍩?,舒筋,止血,祛瘀。治百日咳,風(fēng)濕痛,骨折、......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背葉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別名野桐、葉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樸樹、白帽頂來源為大戟科野桐屬植物白背葉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Arg.以根及葉入藥。根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
  • 《中藥大辭典》:白背葉根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 Gēn別名白膜根、白樸根(《嶺南草藥志》),野桐根(《閩南民間草藥》)。出處《嶺南草藥志》來源為大戟種植物白楸的根。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背葉“條?;瘜W(xué)成分含酚類、氨基酸、鞣質(zhì)、糖類。性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