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田旋花

    《全國中草藥匯編》:田旋花拼音注音Tián Xuán Huā別名

    箭葉旋花、野牽牛、豬草、車子蔓、曲節(jié)藤、雞兒彎、中國旋花

    來源

    旋花科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C. sagitifolius (Fisch.)Liou et Ling],以全草、花、根入藥。

    生境分布

    東北、西北。

    化學成分

    含旋花甙及緩瀉樹脂。

    性味

    微咸,溫。

    功能主治

    活血調經(jīng),止癢,止痛,祛風。

    神經(jīng)性皮炎:鮮草適量,用70%酒精浸24小時,每天涂2次。

    牙痛:鮮花3份,胡椒1份,共研細末混勻,塞入蛀孔或置病牙上咬緊,勿咽下。

    風濕性關節(jié)痛:根3錢,水煎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田旋花拼音注音Tián Xuán Huā別名

    拉拉菀、野牽牛(《寧夏中草藥手冊》),車子蔓、曲節(jié)藤(《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出處

    《寧夏中草藥手冊》

    來源

    為旋花科植物田旋花全草。夏、秋采全草,鮮用。夏季花期采花,陰干。秋季采根,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田野及村邊草地。分布東北、西北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纏繞草本。葉互生,卵狀長圓形或三角狀卵形,長不到寬的2倍,先端微圓,基部近戟形或箭形,全緣或微波狀?;?~2朵生于葉腋,花梗細長;苞片2,線形;花冠淡紅色,漏斗狀,有不明顯的裂片5。蒴果球形?;ㄆ?~8月。

    化學成分

    地下部分含咖啡酸。地上部分含槲皮素、山柰酚、咖啡酸。各部分均含β-甲基馬栗樹皮素。尚含樹脂和生物堿。

    性味

    《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味微咸,性溫,有毒。"

    功能主治

    祛風止癢,止痛。

    復方

    ①治神經(jīng)性皮炎:鮮拉拉菀全草適量;70%酒精浸泡一晝夜,每天涂擦兩次。

    ②治牙痛:鮮拉拉菀花三份,胡椒一份,共研末?;靹?,塞蛀孔或置病牙上咬緊,勿咽下。(功用主治以下出《寧夏中草藥手冊》)

    ③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田旋花根三錢,水煎服。(《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田旋花拼音注音Tián Xuán Huā別名

    拉拉菀、野牽牛、車子蔓、曲節(jié)藤、扶田秧、扶秧苗、白花藤、面根藤、三齒藤、燕了草、田?;?/p>英文名Herb or flower of European Glorybind, Herb or flower of Field Bindweed出處

    出自《寧夏中草藥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旋花抖植物田旋花的全草及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nvolvulus arvensisi L.[C. chinensis Ker-Gawl.]

    采收和儲藏:全草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切段曬干?;ㄔ?-8月開花時摘取,鮮用或晾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耕地及荒坡草地、村邊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江蘇、河南、四川、西藏。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走;莖平臥或纏繞,有縱紋及棱角,無毛或上部被疏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2cm;葉片卵狀長圓形至披針形,長2.8-7cm,寬1-3cm,先端鈍或具小尖頭,基部大多戟形,或為簡形及心形,全緣或3裂,側裂片展開,微尖,中裂片卵狀橢圓形、狹三角形或披針狀長圓形,微尖或近圓;基部葉脈常狀。花1至多朵生于葉腋;總花梗長3-8cm;苞片2,線形;花萼5,有毛,稍不等,內萼片邊緣膜質;花冠漏斗形,白色或粉紅色,或白色具粉紅或紅色的瓣中帶,或粉紅色具紅色或白色的瓣中帶,5淺裂;雄蕊5,稍不等長,花絲其部擴大,有小鱗毛;雌蕊較雄蕊稍長,子房有毛,2室,柱頭2,線形。蒴果卵狀球形,或圓錐形,無毛。種子4顆,卵圓形,暗褐色或黑色?;ㄆ?-8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全世界草多皺縮卷曲成團狀,根莖細長,具段根。莖細圓柱形,具棱角及條紋,上部被疏毛。葉到生,多卷曲呀脫落,完整者展平后呈三角狀卵形,狼狀長圓形或狹披針形,長2.8-7cm,寬0.4-3cm,先端鈍圓,具小尖頭,基部戟形、心形或箭形,全緣;葉柄長1-2mm?;ㄐ蛞干?,花1-3朵;花冠寬漏斗狀,白色或粉紅色,花梗細弱,長3-8cm。蒴果球形。種子4顆,黑褐色。氣微,味咸。

    化學成分

    全草含β-甲基馬栗樹皮革素(β-methylaescu-letin);地上部分含黃酮甙,甙元為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laempferol),正烷烴(n-alkanes),正-烷醇(n-alkanols),α-香樹脂醇(α-amyrin),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地下部分含咖啡酸(caffeic acid),紅古豆堿(cusohygrine)

    藥理作用

    其地上部分的70%醇浸膏(靜脈注射時轉換成水溶液)10mg/kg,能使麻醉貓血壓下降25-50%,持續(xù)1小時,降壓原理為向肌性,擴張離體兔耳血管,使心率變慢。對垂體后葉素引起高血壓的家兔,靜脈注射醇浸膏10mg/kg/天,共10-12天,可使血壓恢復正常。在麻醉貓(冠狀竇法)身上,10-50mg/kg可增大冠脈流量33%。從其中提得的總生物堿,同樣有降壓作用,但對冠脈流量無影響。黃酮部分對心血管無顯著影響。此植物能對抗大白鼠的電驚厥,但不能對抗五甲烯四氮唑及士的寧引起的驚厥。

    歸經(jīng)

    腎經(jīng)

    性味

    辛;溫;有毒

    功能主治

    祛風止癢;止痛。主風濕痹痛;牙痛;神經(jīng)性皮炎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0g。外用:適量,酒浸涂患處。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鬼筆別名鬼筆、鬼筆菌來源真菌類擔子菌綱鬼筆目鬼筆科白鬼筆Phallus impudicus L. ex. Pers.,以菌柄及菌托入藥。生境分布夏秋兩季雨后,產(chǎn)生在林內地上。分布于山西、山東、安徽、廣東。炮制采摘后切去......
  • 《中藥大辭典》:白魚拼音注音Bái Yú別名鲌魚(《滇南本草》),鱎魚(《綱目》),白扁魚(《本草求原》)。出處孟詵來源為鯉科動物翹嘴紅鲌的肉。生境分布生活于江河、湖泊中,一般在水的中上層,行動迅速,善跳躍,性兇猛,以魚類、昆蟲等為食。產(chǎn)卵......
  • 《中藥大辭典》:白魚尾拼音注音Bái Yú Wěi別名溪桃、野桃(《閩東本草》),楊波葉、蒲羌癀、白波越子(《福建中草藥》)。出處《閩東本草》來源為馬錢科植物駁骨丹的根及莖葉。根、莖隨時可采。葉8~9月采為佳。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或栽于庭園。分......
  • 《中藥大辭典》:白魚尾果拼音注音Bái Yú Wěi Guǒ出處《閩東本草》來源為馬錢科植物駁骨丹的果實。9~10月采,陰干。功能主治治小兒蛔疳。用法用量白魚尾果一兩加水煎后去渣加米煮稀飯,連服三至四次。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白魚......
  • 《中國藥典》:白鮮皮拼音注音Bái Xiān Pí別名白蘚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鮮草英文名CORTEX DICTAMNI來源本品為蕓香科植物白鮮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的干燥根皮。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