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水鬼蕉葉

    拼音注音Shuǐ Guǐ Jiāo Yè別名

    引水蕉、郁蕉

    出處

    《福建中草藥》

    來源

    為石蒜科植物水鬼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為庭園栽培植物。分布廣東、福建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有鱗莖。葉數(shù)枚,集生基部,抱莖;劍形,長45~75厘米,寬2.5~6厘米,深綠色,多脈?;ㄇo扁平,實心,高30~80厘米,外苞片長5~7厘米,基部極闊;花白色,無柄,3~8朵生于花莖之頂;花被管圓柱形,纖弱,長短不等,約10厘米以上,裂片線形,常短于管;雄蕊生于管之喉部,花絲基部合成杯形,上部分離,花藥丁字著生;子房下位,花柱頭狀?;ㄆ谙哪┣锍?。

    化學成分

    美麗水鬼蕉等多種同屬植物的鱗莖中,均含有石蒜堿和多花太仙堿等多種生物堿。

    性味

    辛,溫。

    功能主治

    舒筋活血。

    復方

    ①治跌打腫痛:㈠水鬼蕉鮮葉搗爛,加酒少許,炒熱敷患處。㈡水鬼蕉鮮葉用針刺數(shù)小孔,放熱米湯內燙軟,纏裹患處。

    ②治癰腫初期:水鬼蕉鮮葉,調紅糟炒熱敷患處。

    ③治關節(jié)風濕痛:水鬼蕉鮮葉和面粉搗爛外敷。(性味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刺竹筍拼音注音Cì Zhú Sǔn別名芳竹筍(《嶺南采藥錄》)出處《綱目》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箣竹的苗。生境分布通常栽培于向陽山坡或河流沿岸之較高處。分布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箣竹(贊寧《筍譜》),又名:竻竹、答黎竹......
  • 拼音注音Cì Zhú Rú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車簡竹的莖稈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間層。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ambusa sinospinosa Mc Clure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砍取莖竿,刮去外層皮,然后將中間層刮成絲狀,曬干。生......
  • 拼音注音Cì Tánɡ別名刺蜜來源豆科駱駝刺屬植物駱駝刺Alhagi pseudoalhagi Desv.的分泌糖粒,其種子也入藥。夏季將布或紙鋪地下,用棍敲打,使糖粒落下即成;秋季采種子,曬干。性味甘、酸,溫。功能主治澀腸,止痛。刺糖:用......
  • 拼音注音Cì Lǎo Yā出處《黑龍江中藥》來源為五加科植物遼東楤木的根皮或樹皮。春季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于闊葉林中,或林緣附近。分布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原形態(tài)遼東楤木,又名:龍牙梅木、刺龍牙、虎陽刺。小喬木,高1.5~3米。樹皮灰色......
  • 拼音注音Cì Yù別名野茨菇、山茨菇來源天南星科刺芋屬植物刺芋Lasia spinosa (L.)Thwaites [L. heterophylla Schott],以根狀莖入藥。全年可采,切碎曬干。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消炎,止痛,消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