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九子蓮[陜西太白山]
蘭科蝦脊蘭屬植物流蘇蝦脊蘭Calanthe fimbriata Franch.和劍葉蝦脊蘭(窄葉蝦脊蘭)C. davidi Franch.,以假鱗莖和根入藥。夏季采挖,洗凈,曬干。
辛、苦,涼。有小毒。
清熱解毒,散淤止痛。用于胃潰瘍,急性胃擴(kuò)張,慢性肝炎,腰痛,腹痛,頸淋巴結(jié)結(jié)核,慢性咽炎,牙痛,砂淋,閉經(jīng),關(guān)節(jié)痛,蛇咬傷,跌打損傷。
0.5~2錢;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大仙茅(《廣西藥植名錄》),九子連(《陜西中草藥》)。
《陜西中草藥》
為蘭科植物流蘇蝦脊蘭的假鱗莖。夏季采挖。
生于高山林下。分布陜西、湖北、甘肅、四川、廣西等地。
多年生草本,具假鱗莖。葉基生,長圓狀卵形,或長圓披針形,長12~20厘米,寬4~6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成鞘而圍莖?;ㄇo由葉間抽出,高20~30厘米;總狀花序疏生少數(shù)花;花藍(lán)紫色,唇瓣伸展,不分裂,前端流蘇狀,距長圓筒狀,長約2厘米。蒴果橢圓形,具縱脈,常下垂,長約2厘米。
《陜西中草藥》:"辛苦,涼,有毒。"
①《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鎮(zhèn)痛,祛風(fēng),散瘀。治瘰疬,慢性咽炎,牙痛,勞傷,胸脅損傷。"
②《廣西藥植名錄》:"治小兒疳積。"
內(nèi)服:煎湯,O.5~1錢;或入散劑.外用:搗敷。
治慢性咽炎:馬牙七一錢,八爪龍二錢。水煎服。(《陜西中草藥》)
大仙茅、九子連、背脊七
出自《陜西中草藥》
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流蘇蝦脊蘭和劍葉蝦脊蘭的假鱗莖和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Calanthe fimbriata Franch.2.Calanthe davidii Franch.
采收和儲(chǔ)藏:夏季采挖,洗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1.流蘇蝦脊蘭生于林下。
2.劍葉蝦脊蘭生于山地、路旁或林下濕潤處。
資源分布:1.流蘇蝦脊蘭分布于陜西、湖北、甘肅、四川、廣西、云南、西藏等地。
2.劍葉蝦脊蘭分布于西南及陜西、湖北、湖南等地。
1.流蘇蝦脊蘭,陸生植物,高20-50cm。莖短?;勘粩?shù)枚鞘狀葉。葉遠(yuǎn)基生;葉片橢圓形、長圓狀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12-30cm,寬4-6cm,先端急尖或銳尖,基部收窄成為葉柄?;ㄝ銖娜~從中長出,高出葉;總狀花序具多數(shù)或少數(shù)花,花序軸略被柔毛;花苞片披針形,長約15mm,比花梗(連子房短);花紫紅色;萼片卵狀披針形,長1.5-2cm,寬約6mm,先端長漸尖;側(cè)萼片較中萼片略窄;花瓣卵狀披針形,比萼片短而窄,先端漸尖;唇瓣近扇形,不裂,伸展,前部邊緣流蘇狀,先端微凹,其凹缺處具短尖;長圓筒形,伸直,長2-3.5cm;子房略弧曲,略被柔毛。蒴果倒卵狀橢圓形,具縱肋。花期7月,果期7-8月。
2.劍葉蝦脊蘭,陸生植物,高達(dá)75cm。莖極短,基部被數(shù)枚鞘狀葉。葉近基生,劍形或帶狀,連葉柄長達(dá)65cm,寬1-2cm,先端急尖,基部漸窄成長柄。花葶從葉叢葉長出,高出葉;總狀花序具多數(shù)花,花序軸被短柔毛;花苞片比子房(連花梗)長;花黃綠色,長約8mm,無毛;萼片橢圓形,寬2-3mm,先端急尖;花瓣與萼片等長,狹橢圓狀披針形,寬不及2mm;唇瓣3裂,中裂片2叉裂,先端鈍,側(cè)裂片近卵圓形,唇盤上面具3條雞冠狀褶片;距長約6mm?;ㄆ?月,果期7-8月。
心;肺經(jīng)
辛;苦;涼;有毒
清熱解毒;散瘀止痛。主咽喉腫痛;牙痛;脘腹疼痛;腰痛;關(guān)節(jié)痛;跌打損傷;瘰疬瘡瘍;毒蛇咬傷
內(nèi)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搗敷。
1.《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鎮(zhèn)痛,祛風(fēng),散瘀。治瘰疬,慢性咽炎,牙痛,勞傷,胸脅損傷。
2.《廣西藥植名錄》:治小兒疳積。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九子蓮[陜西太白山]
來源蘭科蝦脊蘭屬植物流蘇蝦脊蘭Calanthe fimbriata Franch.和劍葉蝦脊蘭(窄葉蝦脊蘭)C. davidi Franch.,以假鱗莖和根入藥。夏季采挖,洗凈,曬干。
性味辛、苦,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淤止痛。用于胃潰瘍,急性胃擴(kuò)張,慢性肝炎,腰痛,腹痛,頸淋巴結(jié)結(jié)核,慢性咽炎,牙痛,砂淋,閉經(jīng),關(guān)節(jié)痛,蛇咬傷,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0.5~2錢;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馬牙七拼音注音Mǎ Yá Qī別名大仙茅(《廣西藥植名錄》),九子連(《陜西中草藥》)。
出處《陜西中草藥》
來源為蘭科植物流蘇蝦脊蘭的假鱗莖。夏季采挖。
生境分布生于高山林下。分布陜西、湖北、甘肅、四川、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具假鱗莖。葉基生,長圓狀卵形,或長圓披針形,長12~20厘米,寬4~6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成鞘而圍莖?;ㄇo由葉間抽出,高20~30厘米;總狀花序疏生少數(shù)花;花藍(lán)紫色,唇瓣伸展,不分裂,前端流蘇狀,距長圓筒狀,長約2厘米。蒴果橢圓形,具縱脈,常下垂,長約2厘米。
性味《陜西中草藥》:"辛苦,涼,有毒。"
功能主治①《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鎮(zhèn)痛,祛風(fēng),散瘀。治瘰疬,慢性咽炎,牙痛,勞傷,胸脅損傷。"
②《廣西藥植名錄》:"治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O.5~1錢;或入散劑.外用:搗敷。
復(fù)方治慢性咽炎:馬牙七一錢,八爪龍二錢。水煎服。(《陜西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馬牙七拼音注音Mǎ Yá Qī別名大仙茅、九子連、背脊七
英文名pseudobulb of Fimbriate calanthe出處出自《陜西中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流蘇蝦脊蘭和劍葉蝦脊蘭的假鱗莖和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Calanthe fimbriata Franch.2.Calanthe davidii Franch.
采收和儲(chǔ)藏:夏季采挖,洗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1.流蘇蝦脊蘭生于林下。
2.劍葉蝦脊蘭生于山地、路旁或林下濕潤處。
資源分布:1.流蘇蝦脊蘭分布于陜西、湖北、甘肅、四川、廣西、云南、西藏等地。
2.劍葉蝦脊蘭分布于西南及陜西、湖北、湖南等地。
原形態(tài)1.流蘇蝦脊蘭,陸生植物,高20-50cm。莖短?;勘粩?shù)枚鞘狀葉。葉遠(yuǎn)基生;葉片橢圓形、長圓狀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12-30cm,寬4-6cm,先端急尖或銳尖,基部收窄成為葉柄?;ㄝ銖娜~從中長出,高出葉;總狀花序具多數(shù)或少數(shù)花,花序軸略被柔毛;花苞片披針形,長約15mm,比花梗(連子房短);花紫紅色;萼片卵狀披針形,長1.5-2cm,寬約6mm,先端長漸尖;側(cè)萼片較中萼片略窄;花瓣卵狀披針形,比萼片短而窄,先端漸尖;唇瓣近扇形,不裂,伸展,前部邊緣流蘇狀,先端微凹,其凹缺處具短尖;長圓筒形,伸直,長2-3.5cm;子房略弧曲,略被柔毛。蒴果倒卵狀橢圓形,具縱肋。花期7月,果期7-8月。
2.劍葉蝦脊蘭,陸生植物,高達(dá)75cm。莖極短,基部被數(shù)枚鞘狀葉。葉近基生,劍形或帶狀,連葉柄長達(dá)65cm,寬1-2cm,先端急尖,基部漸窄成長柄。花葶從葉叢葉長出,高出葉;總狀花序具多數(shù)花,花序軸被短柔毛;花苞片比子房(連花梗)長;花黃綠色,長約8mm,無毛;萼片橢圓形,寬2-3mm,先端急尖;花瓣與萼片等長,狹橢圓狀披針形,寬不及2mm;唇瓣3裂,中裂片2叉裂,先端鈍,側(cè)裂片近卵圓形,唇盤上面具3條雞冠狀褶片;距長約6mm?;ㄆ?月,果期7-8月。
歸經(jīng)心;肺經(jīng)
性味辛;苦;涼;有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止痛。主咽喉腫痛;牙痛;脘腹疼痛;腰痛;關(guān)節(jié)痛;跌打損傷;瘰疬瘡瘍;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1.《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鎮(zhèn)痛,祛風(fēng),散瘀。治瘰疬,慢性咽炎,牙痛,勞傷,胸脅損傷。
2.《廣西藥植名錄》:治小兒疳積。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