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柳根

    《中藥大辭典》:柳根拼音注音Liǔ Gēn別名

    楊柳須(《天寶本草》),水柳須(《中醫(yī)藥實驗研究》),紅龍須(《修訂增補天寶本草》),分水翁(《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青龍須(《四川中藥志》)。

    出處

    《分類本草》

    來源

    為楊柳科植物垂柳根須。全年可采。

    性味

    苦,寒。

    ①《滇南本草》:"味苦,寒。"

    ②《滇南本草圖說》:"味甘,寒,無毒。"

    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祛風,除濕。治淋病,白濁,水腫,黃疸,風濕疼痛,黃水濕瘡,牙痛,燙傷。

    ①《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

    ②《滇南本草圖說》:"治大腸下血。"

    ③《綱目》:"煎服,治黃疸,白濁;酒煮,熨諸痛腫,去風,止痛消腫。"

    ④《草木便方》:"祛風除濕,療熱痢,崩、帶,四肢拘攣,筋疼,湯火,牙痛。"

    ⑤《分類草藥性》:"治水腫。"

    ⑥《中醫(yī)藥實驗研究》:"治黃水濕瘡,痔瘡,淋濁莖中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熏或酒煮溫熨。

    復方

    ①治黃水濕瘡:水柳須燒存性,研末,麻油調(diào)涂。(《中醫(yī)藥實驗研宄》)

    ②治耳痛有膿不出,及癰已結(jié)聚:柳根細切,熟捶,封之,以帛掩,燥即易之。(《斗門方》)

    ③治痔瘡:水柳須二、三兩。水煎滾,加入皮硝三錢,再煎數(shù)滾,傾入罐或盆內(nèi);另用圓桶一只,將罐放桶中,坐桶上,使藥氣熏入肛內(nèi),水冷為止,渣再煎,日熏二次。(《中醫(yī)藥實驗研究》)

    ④治風火牙痛:水柳須五錢至七錢。豬精肉二、三兩燉湯,以湯煎藥服。(《中醫(yī)藥實驗研究》)

    ⑤治癭病:柳根三十斤。以水一斛,煮得五斗,同米三斗釀之,酒成,先食服一升,日三。(《姚僧坦集驗方》)

    ⑥治血崩:紅龍須五錢。甜酒一杯煮服。(《貴州中醫(yī)驗方秘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柳根拼音注音Liǔ Gēn別名

    楊柳須、水柳須、紅龍須、青龍須

    出處

    出自《證類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楊柳科植物垂柳的根及根須。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lix babylonica L.

    采收和儲藏:春、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耐水濕,也能生于旱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長江及黃河流域,其他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

    喬木,高可達18m,樹冠開展疏散。樹皮灰黑色,不規(guī)則開裂;枝細,下垂,無毛。芽線形,先端急尖。葉狹披針形,長9-16cm,寬0.5-1.5cm,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鋸齒;葉柄長(3-)5-10mm,有短柔毛;托葉僅生在萌發(fā)枝上。花序先葉或與葉同時開放;雄花序長1.5-3cm,有短梗,軸有毛;雄蕊2,花藥紅黃色;苞片披針形,外面有毛;腺體2;雌花序長達2-5cm,有梗,基部有3-4小葉,軸有毛;子房橢圓形,無柄或近無柄,花柱短,柱頭2-4深裂;苞片披針形,外面有毛;腺體有1。蒴果長3-4月,花期3-4月,果期4-5月。

    性狀

    性狀鑒別 須根條眾多細長,呈不規(guī)則尾巴狀,多彎曲,有分枝,表面紫棕色至深褐色,較粗糙,有縱溝及根毛,外皮剝落后露出淺棕色內(nèi)皮和木部。質(zhì)脆,易折斷,斷纖維性。氣微,味澀。

    性味

    苦;性寒

    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祛風除痛;瀉火解毒。主淋證;白濁;水腫;黃疸;痢疾;白帶;風濕疼痛;黃水瘡;牙痛;燙傷;乳癰。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酒煮溫熨。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

    2.《滇南本草圖說》:治大腸下血。

    3.《綱目》:煎服,治黃疸,白濁;酒煮,熨諸痛腫,去風,止痛消腫。

    4.《草木便方》:祛風除濕,療熱痢,崩、帶,四肢拘攣,筋疼,湯火,牙痛。

    5.《分類草藥性》:治水腫。

    6.《中醫(yī)藥實驗研究》:治黃水濕瘡,痔瘡,淋濁莖中癢。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 Yè出處《生草藥性備要》來源為大戟科植物白飯樹的枝葉。生境分布生于溪旁、路邊、灌木叢中。分布廣西、湖南,貴州,廣東、臺灣等地。原形態(tài)白飯樹(《生草藥性備要》),又名:金柑藤,魚骨菜,白魚眼、魚眼木、白火炭、白......
  • 《中藥大辭典》:白飯樹根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 Gēn別名薏米蘊(《嶺南采藥錄》),魚眼報(《南寧市藥物志》)。出處《南寧市藥物志》來源為大戟料植物白飯樹的根,隨時可采,洗凈,切片,曬干。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飯樹葉“條?;瘜W成分樹皮......
  • 拼音注音Bái Fàn Dòu別名云藊豆、四季豆、龍爪豆(《植物名實圖考》),唐豇、隱元豆(《植物學大辭典》),云豆、六月鮮、龍骨豆、二生豆、三生豆、唐豆(《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白豆、粉豆(《陸川本草》)。出處《陸川本草》來源為豆科......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首烏拼音注音Bái Shǒu Wū別名山東何首烏、泰山何首烏來源為蘿藦科牛皮消屬植物戟葉牛皮消Cynanchum bungei Decne.,以塊根入藥。4~5月或10~11月菜塊根,曬干。性味苦、甘、澀,微溫。功能主......
  • 《中藥大辭典》:白馬陰莖拼音注音Bái Mǎ Yīn Jīnɡ別名白馬莖(《本經(jīng)》)。出處《綱目》來源為馬科動物馬的雄性外生殖器。原形態(tài)動物形態(tài)詳“馬肉“條。炮制《雷公炮炙論》:“(白馬莖),臨用時以銅刀劈破作七片,將生羊血拌蒸半日,出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