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苦瓜葉

    《中藥大辭典》:苦瓜葉拼音注音Kǔ Guā Yè出處

    《滇南本草》

    來源

    為葫蘆科植物苦瓜葉片,夏、秋采收。

    化學(xué)成分

    新鮮葉含苦瓜素。

    藥理作用

    苦瓜素可能即系噴瓜素,后者有二種異構(gòu)體,β-噴瓜素為峻烈的水性致瀉劑(α-異構(gòu)體無此作用),不溶于水,微溶于醇,味甚苦,曾用于腎炎病人以消除水腫,但劑量不能過大,應(yīng)用次數(shù)不能太多。

    功能主治

    治胃痛,痢疾,疔瘡腫毒。

    ①李承祜《藥用植物學(xué)》:"治胃痛,下痢,驅(qū)蟲。"

    ②《陸川本草》:"治小兒胎毒。"

    ③《四川中藥志》:"外涂或外洗紅腫瘡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兩(鮮用);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搗敷或搗汁涂。

    復(fù)方

    ①治疔毒痛不可忍:苦瓜葉曬干研末,酒送服三錢。(《泉州本草》)

    ②治熱毒瘡腫:苦瓜葉搗絞汁抹患處。(《泉州本草》)

    ③治楊霉瘡:苦瓜葉為末,無灰酒下。(《滇南本草》)

    ④治狗咬:苦瓜葉搗敷。(《陸川本草》)

    ⑤治鵝掌風(fēng):先用苦瓜葉煎湯洗,后以米糠油涂之。(《福州臺(tái)江驗(yàn)方匯集》)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苦瓜葉拼音注音Kǔ Guā Yè英文名Leaf of Balsampear出處

    出自《滇南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苦瓜的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omordica charantia (L.)Roem, Luffa acutangula (L.)Roxb.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

    苦瓜,一年生攀援草本,多分枝,有細(xì)柔毛,卷須不分枝。葉大,腎狀圓形,長(zhǎng)寬各約5-12cm,通常5-7深裂,裂片卵狀橢圓形,基部收縮,邊緣具波狀齒,兩面近于光滑或有毛;葉柄長(zhǎng)3-6cm?;ù菩弁?。雄花單生,有柄,長(zhǎng)5-15cm,中部或基部有苞片,苞片腎狀圓心形,寬5-15mm,全緣;萼鐘形,5裂,裂片卵狀披針形,先端短尖,長(zhǎng)4-6mm;花冠黃色,5裂,裂片卵狀橢圓形,長(zhǎng)1.5-2cm,先端鈍圓或微凹;雄蕊3,貼生于萼筒喉部。雌花單生,有柄,長(zhǎng)5-10cm,基部有苞片;子房紡錘形,具刺瘤,先端有喙,花柱細(xì)長(zhǎng),柱頭3枚,胚珠多數(shù)。果實(shí)長(zhǎng)橢圓形,卵形或兩端均狹窄,長(zhǎng)8-30cm,全體具鈍圓不整齊的瘤狀突起,成熟時(shí)橘黃色,自頂端3瓣開裂。種子橢圓形,扁平,長(zhǎng)10-15mm,兩端均具角狀齒,兩面均有凹凸不平的條紋,包于紅色肉質(zhì)的假種皮內(nèi)?;ㄆ?-7月。果期9-10月。

    化學(xué)成分

    新鮮葉含苦瓜素(Momordicine)。

    藥理作用

    苦瓜素可能即系噴瓜素(Elaterin),后者有二種異構(gòu)體,β-噴瓜素為峻烈的水性致瀉劑(α-異構(gòu)體無此作用),不溶于水,微溶于醇,味甚苦,曾用于腎炎病人以消除水腫,但劑量不能過大,應(yīng)用次數(shù)不能太多。

    性味

    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主瘡癰腫毒;梅毒;痢疾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或研末。外用:適量,煎水洗、搗敷成搗汁涂。

    各家論述

    1.李承祜《藥用植物學(xué)》:治胃痛,下痢,驅(qū)蟲。

    2.《陸川本草》:治小兒胎毒。

    3.《四川中藥志》:外涂或外洗紅腫瘡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ū Pí Sōnɡ Luó別名天蓬草、云霧草、樹發(fā)七來源藥材基源:為松蘿科植物粗皮松蘿的地衣體。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Usnea montis-fuji Mot.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從林中樹干上鏟下,除去雜質(zhì),扎成小把,曬干。生境分......
  • 拼音注音Cū Pí Wā別名癩皮蛙英文名toad出處始載于《中國藥用動(dòng)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蛙科動(dòng)物粗皮蛙的全體。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Ranarugosa (schlegel).采收和儲(chǔ)藏:夏季捕捉,捕得后,洗凈,鮮用或烘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
  • 拼音注音Cū Cāo Fènɡ Wěi Jué別名井口邊草[云南]來源蕨類鳳尾蕨科粗糙鳳尾蕨Pteris laeta Wall.,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西南地區(qū)。性味微苦、淡,寒。功能主治消炎止痢,舒筋接骨。主治慢性肝炎,痢疾;腰背痛,骨折。......
  • 拼音注音Cū Kānɡ Chái別名香桂樹、香檀、痢靈樹、呂宋楸莢粉[腺體粉末]來源大戟科野桐屬植物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inensis (Lam.)Muell.-Arg.,以果實(shí)表面的粉狀毛茸和根入藥。根隨時(shí)可采,腺毛及毛......
  • 別名皺柄羊肚菌、粗腿羊肚菌、羊肚菜來源真菌類子囊菌綱盤菌目馬鞍菌科粗腿羊肚菜Morchella crassipes (Vent.) Pers.,以子實(shí)體入藥。生境分布春夏之交雨后產(chǎn)生于混交林內(nèi)地上。性味甘,平。功能主治益腸胃,化痰理氣。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