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雞骨草

    《中國藥典》:雞骨草拼音注音Jī Gǔ Cǎo別名

    紅母雞草、石門坎、黃食草、細(xì)葉龍鱗草、大黃草

    英文名HERBA ABRI來源

    本品為豆科植物廣州相思子Abrus cantoniensis Hance的干燥全株。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性狀

    本品根多呈圓錐形,上粗下細(xì),有分枝,長短不一,直徑0.5~1.5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細(xì)縱紋,支根極細(xì),有的斷落或留有殘基;質(zhì)硬。莖叢生,長50~100cm,直徑約0.2cm;灰棕色至紫褐色,小枝纖細(xì),疏被短柔毛。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8~11對,多脫落,小葉矩圓形,長0.8~1.2cm,先端平截,有小突尖,下表面被伏毛。氣微香,味微苦。

    貯藏

    置干燥處。

    炮制

    除去雜質(zhì)及莢果,切段。

    鑒別

    (1)本品粉末灰綠色。非腺毛單細(xì)胞,先端尖或長尖,長60~970μm,直徑12~22μm,壁厚3~6μm,層紋明顯,有疣狀突起。氣孔平軸式。纖維束周圍細(xì)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含晶細(xì)胞壁不均勻增厚。石細(xì)胞類圓形、類方形或長圓形,直徑16~40μm,有的壁稍厚。木栓細(xì)胞黃棕色。草酸鈣方晶直徑5~11μm。

    (2)取本品粗粉約10g,加70%乙醇100ml,加熱回流30分鐘,濾過,濾液分成二份,蒸干。其中一份殘?jiān)铀?0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2ml,加0.1%三氯化鐵冰醋酸溶液2ml,搖勻,沿管壁緩緩加入硫酸2ml,接界面即顯紅棕色。

    (3)取鑒別(2)項(xiàng)下另一份殘?jiān)?%鹽酸溶液10ml使溶解,濾過,殘?jiān)?0%氫氧化鈉溶液10ml,加熱回流30分鐘,放冷,移至分液漏斗中,加乙醚20ml振搖提取,分取乙醚液,蒸干,殘?jiān)颖姿?1ml使溶解,加醋酐19份與硫酸 1份的混合液1ml,即顯黃色,漸變?yōu)槲劬G色。

    歸經(jīng)

    歸肝、胃經(jīng)。

    性味

    甘、微苦,涼。

    注意

    本品種子有毒,不能入藥,用時(shí)必須把豆莢全部摘除。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舒肝止痛。用于黃疸,脅肋不舒,胃脘脹痛;急、慢性肝炎,乳腺炎。

    用法用量

    15~30g。

    摘錄《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雞骨草拼音注音Jī Gǔ Cǎo別名

    黃頭草、黃仔蔃、大黃草(《嶺南采藥錄》),假牛甘子、紅母雞草(《南寧市藥物志》),豬腰草(《廣東中藥》Ⅱ),黃食草、小葉龍鱗草(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

    出處

    《嶺南采藥錄》

    來源

    為豆科植物廣東相思子帶根全草。全年可采。取全株,除去莢果(莢果有毒)及雜質(zhì),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地或曠野灌木林邊。分布廣東、廣西等地。產(chǎn)廣東、廣西。

    原形態(tài)

    木質(zhì)藤本,長達(dá)1米,常披散地上或纏繞其他植物上。主根粗壯,長達(dá)60厘米。莖細(xì),深紅紫色,幼嫩部分密被黃褐色毛。雙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7~12對,倒卵狀矩圓形或矩田形,長5~12毫米,寬3~5毫米,膜質(zhì),幾無柄,先端截形而有小銳尖,基部淺心形,上面疏生祖毛,下面被緊貼的粗毛,葉脈向兩面凸起;托葉成對著生,線狀披針形;小托葉呈錐尖狀??偁罨ㄐ蛞干ㄩL約6毫米;萼鐘狀;花冠突出,淡紫紅色;雄蕊9,合生成管狀,與旗瓣貼連,上部分離;子房近于無柄,花柱短。莢果矩圓形,扁平,疏生淡黃色毛,先端有尾狀凸尖;種子4~5粒,矩圓形,扁平,光滑,成熟時(shí)黑褐色或淡黃色,有明顯的種阜?;ㄅ蟠?、夏。

    性狀

    干燥的帶根全草,多纏扎成束。根長短粗細(xì)不等,主根圓柱狀或圓錐狀,表面灰褐色,具縱橫皺紋,側(cè)根多與主根垂直橫生;主根堅(jiān)硬,不易折斷。莖藤狀,粗1.5~2.5毫米,表面灰棕色,粗糙,小枝紅棕色,較平滑;質(zhì)堅(jiān),斷面不平。氣微,味淡。以干燥、潔凈,根、莖、葉全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相思子堿膽堿、甾醇化合物、黃酮類、氨基酸、糖類。

    藥理作用

    相思子堿腹腔注射,能降低小鼠肩部由葡萄球菌毒索引起的炎癥反應(yīng);對兔的實(shí)驗(yàn)性貧血無治療效果,高濃度(1:500)可抑制羊血球的溶解。

    炮制

    洗凈,切片,曬干。

    性味

    甘,涼。

    ①《南寧市藥物志》:"甘,平,無毒。"

    ②《嶺南草藥志》:"味微甘,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舒肝散瘀。治黃疸肝炎,胃痛,乳癰,瘰疬,跌打傷瘀血疼痛。

    ①《南寧市藥物志》:"消炎解毒。治傳染性肝炎,跌打駁骨。葉:搗絨敷乳瘡。"

    ②《中國藥植圖鑒》:"治風(fēng)濕骨痛,跌打瘀血內(nèi)傷;并作清涼解熱藥。"

    ③《嶺南草藥志》:"清郁熱,舒肝,和脾,續(xù)折傷。"

    ④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舒肝止痛。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胃痛,小便刺痛,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黃疸:雞骨草二兩,紅棗七、八枚。煎服。(《嶺南草藥志》)

    ②治瘰疬:雞骨草六斤,稀薟草四斤。研末,蜜為丸,每丸重一錢。日服三次,每次二丸,連服二至四周。(廣西《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處方集》)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取干雞骨草全草2~3兩(兒童1~2兩),瘦豬肉2兩,加水1000毫升同煎。沸后文火再煎至300毫升,每日3次分服,直至痊愈為止.治療44例,治愈42例,治愈時(shí)間平均為21天。黃疸消失平均為15天;肝功能恢復(fù)一般為18~21天;肝腫大隨肝功能的恢復(fù)逐漸恢復(fù)正常。治程中未見不良反應(yīng)。對慢性肝炎效果不佳。曾報(bào)道1例重癥肝炎(嚴(yán)重黃疸合并昏睡)患者,服雞骨草煎劑每次60毫升,日服3次,4天后,神志開始清楚,小便增多,第5天自覺癥狀顯著減輕,第14天自覺癥狀消失,黃疸不顯,第19天一般情況恢復(fù)正常,停藥觀察,肝功能逐漸恢復(fù)。住院共38天痊愈出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雞骨草拼音注音Jī Gǔ Cǎo別名

    黃頭草、黃仔強(qiáng)、大黃草、假牛甘子、紅母雞草、豬腰草、黃食草、小葉龍鱗草、

    英文名Abrus Herb, Herb of Chinese Prayer-Beads出處

    出自《嶺南采藥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廣東相思子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brus Cantoniensis Hance[A.fruticulosus Wall.ex Wight et Arn.]

    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收,一般在11-12月或清明后連根挖起,除去莢果(種子有毒)去凈根部泥土,將莖藤扎成束,曬至八成干發(fā)汗再曬足干即成。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或曠野灌木林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廣東相思子 攀援灌木,長達(dá)1m;小枝及葉柄被粗毛。主根粗壯,長達(dá)60cm。莖細(xì),深紅紫色,幼嫩部分密被黃褐色毛。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7-12對,倒卵狀形或長圓形,長5-12mm,寬3-5mm,先端截形而有小芒尖,基部淺心形,上面疏生粗毛,下面被緊貼的粗毛,小脈兩面均突起;托葉成對著生??偁罨ㄐ蚨蹋干?;花長約6mm;萼鐘狀;花冠突出,淡紅色;雄蕊9,合生成管狀,與旗瓣緊貼,上部分離;子房近于無柄,花柱短。莢果長圓形,扁平,被疏毛,有種子4-5顆。種子長圓形,扁平,褐黑色,種阜明顯,蠟黃色,中間有孔,邊緣為1長圓形的環(huán),臍褐色針刺狀,緊靠莢緣。花期8月,果期9-10月。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潮濕、怕寒冷,耐旱,忌澇。以疏松、肥沃的壤土、砂質(zhì)壤土、輕粘土、pH5-6.5的環(huán)境為適宜。

    栽培技術(shù) 在生產(chǎn)主要采用育苗移栽法繁殖,也可以用直播及分根繁殖。種子采用磨擦法和熱水浸種法處理,以提高發(fā)芽率。2-5月播種,點(diǎn)播或撒播。點(diǎn)播株行距2cm×3cm,播后蓋1cm厚的砂土或火灰,噴水保溫,并蓋稻草一層。1h㎡播種量為150kg。移栽:播后4-7d出苗,出齊后10d施1次人畜糞水(每1kg兌水20kg),或施用少量的復(fù)合化肥,30-45d當(dāng)苗高10-12cm時(shí)即可移植至大田。行株距為30cm×40cm或30cm×30cm,栽后及時(shí)淋水,每月除草、松土1-2次。雞骨草生長前期約4-5月,每月施肥1次,以尿素0.1kg或硫酸銨0.2kg,兌水50kg以促進(jìn)苗生長;生長中期約6-8月生長旺盛,以磷鉀兼施,每月1h㎡用氮、磷、鉀復(fù)合肥75-120kg兌水或尿素1.5kg,或硫酸銨3.0kg,兌水1500kg糞水進(jìn)行溝施。生長中后期即9月以后,配合有機(jī)肥,1h㎡施過磷酸鈣375-450kg,豬牛糞3750-4500kg,當(dāng)莖藤蔓高30cm時(shí)(4-6月),在株間插好支架以利蔓莖攀援。

    病蟲害防治 ①根腐?。鹤⒁庥昙九潘鍪┎菽净?,噴施1:1:100波爾多液或1000倍多菌靈防治。②炭疽?。河晏熳⒁馀潘?,發(fā)病時(shí)用1:3:300波爾多液噴灑,或用1500倍甲基托布津防治。③蚜蟲:可用化學(xué)藥劑防治。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為帶根全草,多纏繞成束。根圓柱形或圓錐形,有分枝,長短粗細(xì)不等,直徑3-15mm;表面灰棕色,有細(xì)縱紋;質(zhì)硬。根莖短,結(jié)節(jié)狀。莖叢生,長藤狀,長可達(dá)1m,直徑1.5-2.5mm;表面灰褐色,小枝棕紅色,疏被毛茸;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長圓形,長8-12mm,下表面被伏毛。氣微,味微苦。以根粗、莖、葉全者為佳。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木栓層細(xì)胞充滿黃棕色物質(zhì)。皮層狹窄。中柱鞘由石細(xì)胞和纖維組成,纖維周圍的細(xì)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維管束韌皮部呈帽狀;導(dǎo)管直徑15-75μm,木射線及木薄壁細(xì)胞含淀粉粒和少數(shù)方晶。髓細(xì)胞類圓形。葉表面觀:上表皮細(xì)胞垂周壁呈波狀彎曲;非腺毛單細(xì)胞;沿葉脈有晶纖維。下表皮氣孔平軸式,偶見不定式;非腺毛較多。粉末特征:灰綠色。①非腺毛單細(xì)胞,長160-800μm,直徑12-22μm,壁厚3-6μm,先端急尖,壁有疣狀突起。②晶纖維周圍含晶細(xì)胞壁不均勻增厚,內(nèi)含草酸鈣方晶。直徑5-11μm。③石細(xì)胞類圓形、類方形或長圓形,直徑16-40μm,有的壁稍增厚。④氣孔平軸式。⑤木栓細(xì)胞黃棕色。

    化學(xué)成分

    全草粗皂甙水解產(chǎn)物含多種三萜類皂甙元:相思子皂醇(abrisapogenol)A、C、B、D、E、F、G,大豆皂醇(soyasapogenol)A、B,葛根皂醇(kudzusapogenol)A,槐花二醇(sophoradiol)廣東相思子三醇(cantoniensistriol),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光果甘草內(nèi)酯(glabrolide)。還含相思子皂甙(abrisaponin)1,膽堿(choline)和相思子堿(abrine)。

    根中含大黃酚(chrysophanol)和大黃素甲醚(physcion)。

    藥理作用

    1.對腸平滑肌的影響 對于正常離體家兔回腸,雞骨草根煎劑可顯著增強(qiáng)其收縮幅度,麻醉兔灌胃或肌注煎劑也能使在位腸管張力提高,蠕動(dòng)略增強(qiáng)。在離體豚鼠回腸試驗(yàn)中高濃度煎劑對乙酰膽堿所致的收縮有明顯抑制作用,但對組胺所致僅有輕度抑制,對氯化鋇所致者無影響。

    2.增強(qiáng)小鼠游泳耐力 雞骨草根煎劑5g/kg灌服可顯著增強(qiáng)小鼠游泳耐力。

    3.其他作用 雞骨草粗皂甙對四氯化碳(CCl4)所致肝損傷有顯著保護(hù)效果。

    4.毒性 雞骨草煎劑腹腔注射526g/kg,或630g/kg,或灌服420g/kg,3d內(nèi)均不引起死亡。

    炮制

    洗凈,切片,曬干。

    鑒別

    (1)取本品粗粉10g,加70%乙醇100ml,置水浴中加熱回流30min,濾過,濾液置水浴上揮盡乙醇,殘?jiān)?%鹽酸溶液10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3份,每份1ml,供下列試驗(yàn):①加碘化鉍鉀試液1滴,產(chǎn)生橘紅色沉淀。②加碘化汞鉀試液1滴,產(chǎn)生灰黃色沉淀。③加硅鎢酸試液1滴,產(chǎn)生乳白色沉淀。(檢查生物堿)(2)取上述1%鹽酸不溶物,加1%氫氧化鈉溶液10ml,水浴中加熱回流30min,放冷,移至分液漏斗中,加乙醚20ml振搖提取,分取乙醚液,揮干,殘?jiān)颖姿?ml溶解,加醋酐19份與硫酸1份的混合液1ml,顯黃色,漸變?yōu)槲劬G色。(檢查甾類化合物)

    歸經(jīng)

    心;肺;肝;胃;腎經(jīng)

    性味

    甘、苦;涼;無毒

    注意

    凡虛寒體弱者慎用。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散瘀止痛。主黃疸型肝炎,胃痛,風(fēng)濕骨痛,跌打瘀痛,乳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1.《南寧市藥物志》:消炎解毒,治傳染性肝炎,跌打駁骨。葉:搗絨敷乳瘡。2.《中國藥植圖鑒》:治風(fēng)濕骨痛,跌打瘀血內(nèi)傷;并作清涼解熱藥。

    3.《嶺南草藥志》:清郁熱,舒肝,和脾,續(xù)折傷。

    4.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舒肝止痛。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胃痛,小便刺痛,蛇咬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接骨拼音注音Bái Jiē Gǔ別名接骨草、玉接骨、接骨丹、金不換、橡皮草、白龍骨、六厘草、猢猻節(jié)根、血見愁[浙江]來源爵床科白接骨屬植物白接骨Asystasiella chinensis (S. Moore) E. ......
  • 拼音注音Bái Jì Tún別名白旗、白鰭、白鰭豚、白江豬英文名suckling pig出處始載于《中國藥用動(dòng)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淡水豚科白暨豚的脂肪。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采收和儲藏:白......
  • 《中藥大辭典》:白木拼音注音Bái Mù別名野黃皮、雞卵黃(《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小柑、小郎傘、搽散、野辣椒(《廣西藥植名錄》)。出處《陸川本草》來源為蕓香科植物大管的根或根皮。生境分布生于曠野,叢林。分布廣東、廣西、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小......
  • 拼音注音Bái Mù ěr別名白耳子(《貴州民間方藥集》)。出處《本草再新》來源為銀耳科植物銀耳的子實(shí)體。4~9月間采收。以5月與8月為盛產(chǎn)期。采時(shí)宜在早、晚或陰雨天,用竹刀將銀耳刮入竹籠中;淘凈,揀去雜質(zhì),曬干或烘干。宜冷藏或貯藏于陰涼干......
  • 《中國藥典》:白術(shù)拼音注音Bái Zhú別名于術(shù)、冬術(shù)、浙術(shù)、種術(shù)英文名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白術(shù)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