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劍葉耳草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劍葉耳草別名

    少年紅、長(zhǎng)尾耳草、千年茶、鐵掃把

    來(lái)源

    茜草科劍葉耳草Hedyotis lancea Thunb. ex Maxim. [Oldenlandia Lancea (Thunb.) O. Ktunze],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

    福建、江西、廣東、廣西。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潤(rùn)肺止咳,消積,止血。

    支氣管炎,咳血:全草3~5錢(qián),水煎服。

    小兒疳積:鮮葉1兩與豬瘦肉同燉,服湯食肉。

    跌打腫痛,外傷出血:鮮葉搗爛外敷。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劍葉耳草拼音注音Jiàn Yè ěr Cǎo別名

    長(zhǎng)尾耳草、少年紅、千年茶、癆病草、產(chǎn)后茶、天蛇木、必兒藥、黑骨風(fēng)、劍葉耳草、鐵掃把、咳嗽癆、小柴胡、山甘草、柳枝紅、金銷匙、甜茶、山溪黃草、少年勞、硬桿野甘草、

    英文名Herb of Swordleaf Hedyotis出處

    始載于《中國(guó)高等植物圖鑒》。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劍葉耳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Hedyotis lance ( Thunb) O.Kuntze [oldenladia lancea(Thunb) O. Kuntze]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切碎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林下或山谷溪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

    原形態(tài)

    直立分枝的灌木狀草本。莖圓柱形,上部近四棱形。葉對(duì)生;葉柄長(zhǎng)2-7(-10)mm,稍粗壯;葉片革質(zhì),披針形,長(zhǎng)4-10cm,寬2-2.5cm,先端漸尖或長(zhǎng)尖,基部楔形或稍下延,側(cè)脈2-3對(duì),兩面光滑無(wú)毛。聚傘花序三歧分枝,圓錐花序式排列,頂生或生于上部葉腋;苞片披針形;花序中央的花無(wú)梗,兩側(cè)的有短梗;萼簡(jiǎn)陀螺狀,長(zhǎng)3mm,裂片卵狀三角形,與萼簡(jiǎn)等長(zhǎng);花冠白色或淡紫色,漏頭狀,長(zhǎng)6-10mm,裂片披針形,長(zhǎng)2-2.5mm;雄蕊伸出。蒴果橢圓形長(zhǎng),4mm,有宿存的萼裂片,兩瓣裂。

    性狀

    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上部略四棱形。葉對(duì)生,多皺縮,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針形,長(zhǎng)4-10cm,先端短尖或長(zhǎng)尖,基部楔形;托葉卵狀三角形,長(zhǎng)2-3mm;葉柄長(zhǎng)2-10mm。聚傘花序3歧分枝,頂生或生于上部葉腋,苞片披針形,花萼陀螺狀,長(zhǎng)3mm,裂片卵狀三角形;花冠漏斗狀,類白色或淡紫色,長(zhǎng)6-10mm,裂片披針形。蒴果橢圓形,長(zhǎng)4mm,多開(kāi)裂為兩果瓣,具宿萼。氣微,味淡。

    歸經(jīng)

    肺;肝;脾經(jīng)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止咳化痰;健脾消積。主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肺癆咯血;小兒疳積;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甘、性平。有止咳、消積、止血功能。用于支氣管炎哮喘、癆病,咯血,小兒疳積。鮮葉:搗爛外敷跌打腫痛,外傷出血。葉:煎水洗治結(jié)膜炎。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遍地金拼音注音Biàn Dì Jīn別名小疳藥、雀舌草、痧子草、青魚(yú)膽、肝炎草、螞蟻草來(lái)源金絲桃科遍地金Hypericum elodeoides Choisy,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云南、廣西。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
  • 《中藥大辭典》:遍山紅拼音注音Biàn Shān Hónɡ別名暴牙郎、秤桿菜(《貴州民間藥物》),滿山紅、三葉藤(《廣西藥植名錄》)。出處《貴州民間藥物》來(lái)源為野牡丹科植物尖子木的全株或根。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野、叢林。分布我國(guó)西南部......
  • 拼音注音Bì Qiào Jiānɡ別名樟柳頭、廣東商陸、白石筍、山冬筍、水蕉花、象甘蔗來(lái)源姜科閉鞘姜屬植物閉鞘姜Costus speciosus (Koenig)Smith,以根狀莖入藥。四季可采,以秋末為宜,洗凈切片,蒸熟曬干。性味辛、酸......
  • 《中藥大辭典》:霸王七拼音注音Bà Wánɡ Qī別名萬(wàn)年炦、炦七。出處《四川中藥志》來(lái)源為鳳仙花科植物野風(fēng)仙花的塊根。9~12月間采挖,除去須根,曬干。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野鳳仙花“條。性狀干燥塊根呈紡錘形或長(zhǎng)橢圓形,長(zhǎng)約2~4厘米,相約1......
  • 《中藥大辭典》:霸王根拼音注音Bà Wánɡ Gēn出處《中國(guó)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來(lái)源為蒺藜科植物霸王的根。春、秋采挖,曬干。用時(shí)切段。生境分布生于荒漠地帶砂礫質(zhì)河流階地、低山山坡、碎石低丘和干河床。分布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