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黃皮果核。
Semen Clausenae。
蕓香科植物黃皮Clausena lansium (Lour.) Skeels.的種子。
常綠小喬木。葉互生,為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5~13片,紙質(zhì),闊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頂端短尖或短漸尖,基部闊楔形至圓形,多少不對稱,邊緣淺波狀或具不明顯的圓齒,兩面無毛或下面疏被微柔毛。春季開白色花;花芳香,兩性,排成頂生圓錐花序;花蕾近球形,有5鈍角;萼基部合生,裂片5枚;花瓣5片,兩面被黃色短柔毛;雄蕊10枚,排成2輪,外輪與萼片對生,內(nèi)輪與花瓣對生,比外輪長,插生在花盤上;子房具短柄,被柔毛。漿果球形、卵形、倒梨形或近圓形,黃色或橙黃色而略帶褐色,被密或疏柔毛。種子1~3粒,少5粒,綠色。
原產(chǎn)于我國南部地區(qū)。廣東、廣西、海南、福建、貴州等地均有栽培。
夏季果實(shí)成熟,收集吃去果肉后廢棄的種子,洗凈,蒸透,曬干。
卵圓形,稍扁。表面較光滑,明顯分為兩色,頂部約1/3呈灰黃色,下部黃青色。先端略尖并彎向一側(cè),有一長橢圓形種臍;基部鈍圓,有合點(diǎn),種脊略突起。種皮菲薄,皺縮,質(zhì)脆易脫落。子葉2枚,扁平而肥厚。質(zhì)堅(jiān)實(shí),斷面黃白色。氣微,味苦澀微辛。
性微溫,味辛、苦。歸肺經(jīng)、胃經(jīng)、肝經(jīng)。
理氣消食、散結(jié)消脹、化痰止咳。屬理氣藥。
用量6~9克,煎服。用治脘腹脹痛、肝胃氣痛、食滯脹滿、痰咳哮喘,尤多用于疝氣痛。用黃皮核搗爛敷患處,治蜈蚣咬傷、黃蜂蜇傷(《廣東中藥志》第一冊)。
主含油,還含有黃皮新桂皮酰胺A、黃皮新桂皮酰胺B、黃皮新桂皮酰胺C等成分。
尚不明確。
其他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黃皮果核。
英文名Semen Clausenae。
來源蕓香科植物黃皮Clausena lansium (Lour.) Skeels.的種子。
植物形態(tài)常綠小喬木。葉互生,為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5~13片,紙質(zhì),闊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頂端短尖或短漸尖,基部闊楔形至圓形,多少不對稱,邊緣淺波狀或具不明顯的圓齒,兩面無毛或下面疏被微柔毛。春季開白色花;花芳香,兩性,排成頂生圓錐花序;花蕾近球形,有5鈍角;萼基部合生,裂片5枚;花瓣5片,兩面被黃色短柔毛;雄蕊10枚,排成2輪,外輪與萼片對生,內(nèi)輪與花瓣對生,比外輪長,插生在花盤上;子房具短柄,被柔毛。漿果球形、卵形、倒梨形或近圓形,黃色或橙黃色而略帶褐色,被密或疏柔毛。種子1~3粒,少5粒,綠色。
生境分布原產(chǎn)于我國南部地區(qū)。廣東、廣西、海南、福建、貴州等地均有栽培。
采收加工夏季果實(shí)成熟,收集吃去果肉后廢棄的種子,洗凈,蒸透,曬干。
性狀卵圓形,稍扁。表面較光滑,明顯分為兩色,頂部約1/3呈灰黃色,下部黃青色。先端略尖并彎向一側(cè),有一長橢圓形種臍;基部鈍圓,有合點(diǎn),種脊略突起。種皮菲薄,皺縮,質(zhì)脆易脫落。子葉2枚,扁平而肥厚。質(zhì)堅(jiān)實(shí),斷面黃白色。氣微,味苦澀微辛。
性味歸經(jīng)性微溫,味辛、苦。歸肺經(jīng)、胃經(jīng)、肝經(jīng)。
功能主治理氣消食、散結(jié)消脹、化痰止咳。屬理氣藥。
臨床應(yīng)用用量6~9克,煎服。用治脘腹脹痛、肝胃氣痛、食滯脹滿、痰咳哮喘,尤多用于疝氣痛。用黃皮核搗爛敷患處,治蜈蚣咬傷、黃蜂蜇傷(《廣東中藥志》第一冊)。
主要成分主含油,還含有黃皮新桂皮酰胺A、黃皮新桂皮酰胺B、黃皮新桂皮酰胺C等成分。
注意尚不明確。
摘錄其他
摘錄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