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皮核

    別名

    黃皮果核。

    英文名

    Semen Clausenae。

    來源

    蕓香科植物黃皮Clausena lansium (Lour.) Skeels.的種子。

    植物形態(tài)

    常綠小喬木。葉互生,為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5~13片,紙質(zhì),闊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頂端短尖或短漸尖,基部闊楔形至圓形,多少不對稱,邊緣淺波狀或具不明顯的圓齒,兩面無毛或下面疏被微柔毛。春季開白色花;花芳香,兩性,排成頂生圓錐花序;花蕾近球形,有5鈍角;萼基部合生,裂片5枚;花瓣5片,兩面被黃色短柔毛;雄蕊10枚,排成2輪,外輪與萼片對生,內(nèi)輪與花瓣對生,比外輪長,插生在花盤上;子房具短柄,被柔毛。漿果球形、卵形、倒梨形或近圓形,黃色或橙黃色而略帶褐色,被密或疏柔毛。種子1~3粒,少5粒,綠色。

    生境分布

    原產(chǎn)于我國南部地區(qū)。廣東、廣西、海南、福建、貴州等地均有栽培。

    采收加工

    夏季果實(shí)成熟,收集吃去果肉后廢棄的種子,洗凈,蒸透,曬干。

    性狀

    卵圓形,稍扁。表面較光滑,明顯分為兩色,頂部約1/3呈灰黃色,下部黃青色。先端略尖并彎向一側(cè),有一長橢圓形種臍;基部鈍圓,有合點(diǎn),種脊略突起。種皮菲薄,皺縮,質(zhì)脆易脫落。子葉2枚,扁平而肥厚。質(zhì)堅(jiān)實(shí),斷面黃白色。氣微,味苦澀微辛。

    性味歸經(jīng)

    性微溫,味辛、苦。歸肺經(jīng)、胃經(jīng)、肝經(jīng)。

    功能主治

    理氣消食、散結(jié)消脹、化痰止咳。屬理氣藥。

    臨床應(yīng)用

    用量6~9克,煎服。用治脘腹脹痛、肝胃氣痛、食滯脹滿、痰咳哮喘,尤多用于疝氣痛。用黃皮核搗爛敷患處,治蜈蚣咬傷、黃蜂蜇傷(《廣東中藥志》第一冊)。

    主要成分

    主含油,還含有黃皮新桂皮酰胺A、黃皮新桂皮酰胺B、黃皮新桂皮酰胺C等成分。

    注意

    尚不明確。

    摘錄

    其他

    摘錄其他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Méi Guǒ別名薔薇果(東北)出處《黑龍江中藥》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果實(shí)。果實(shí)在將成熟時(shí)摘下,立刻曬干,干后除去花萼,或把新鮮果實(shí)切成兩半,除去果核,再行干燥。生境分布生于林緣開闊地及河岸邊,山坡灌叢間及雜林中。分布黑龍......
  • 拼音注音Cì Méi Guǒ Gēn別名野玫瑰根(《吉林醫(yī)藥資料》(1):32,1971)出處《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根。功能主治《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治經(jīng)血不止,刺莓果根六錢,水煎加雞蛋同服?!芭R床應(yīng)用防治細(xì)......
  • 拼音注音Cì Bō別名潑盤、托盤(《救荒本草》),空腹蓮、空腹妙、飯包菠、雅早(《閩東本草》),飯消扭、地苗、田母,田角公(《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出處《閩東本草》來源為薔薇科植物蓬蘽的根或葉。春、夏之間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野、......
  • 拼音注音Cì Línɡ別名野菱(《綱目》)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菱科植物野菱的果實(shí)。生境分布野生于水塘中或田溝內(nèi)。分布長江流域。原形態(tài)一年生水生草本。浮生葉通常斜方形,或三角狀菱形,長2~5厘米,寬2~7厘米,上面光滑,下面的主脈上略有長絨......
  • 拼音注音Cì Línɡ Gēn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菱科植物野菱的根。功能主治利水通淋。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摘錄《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