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紅毛蛇

    《全國中草藥匯編》:紅毛蛇別名

    平臥陰石蕨

    來源

    蕨類骨碎補科陰石蕨屬植物陰石蕨Humata ropens (L. f.) Diels,以根狀莖入藥。全年可采,除去葉和須根,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

    甘、淡,平。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清熱利濕。用于風濕痹痛,腰肌勞損,白帶,吐血,便血,尿路感染,肺膿瘍;外用治跌打損傷,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

    1~2兩,水煎服。外用鮮品適量,搗爛外敷。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紅毛蛇拼音注音Hónɡ Máo Shé來源

    藥材基源:為骨碎補科植物陰石蕨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umata repens(L.f.)Diels[Adiantum repens L.f.]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凈,去附葉和須根,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0-1900m的山谷溪邊樹上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西南及福建、臺灣、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植株高5-20cm。根莖長而橫生,被密伏紅棕色、披針形鱗片,盾狀著生。葉遠生;葉柄長5-10cm,紅棕色,疏被鱗片,老則幾光滑;葉片革質,卵狀三角形,長5-10cm,基部寬3.5-5cm,向先端漸尖,兩面光滑,半二回羽狀分裂;羽片6-10對,基部1對最大,近三角形或三角狀披針形,圓鈍頭,基部不等寬,短楔形而下延,常向上彎弓,上方常為鈍齒牙狀;下方深裂,一回小羽片3-5片,基部下側1片最長,約1-1.5cm,長圓形,圓鈍頭,略斜向下,全緣或有淺裂;從第2對羽片向上漸短,長圓披針形,先端有鋸齒,邊緣淺裂;葉脈背面明顯,羽狀分叉。孢子囊群沿葉緣著生,羽片先端有3-5對;囊群蓋半圓形,棕色,略有光澤。

    性味

    甘;淡;平

    功能主治

    活血止血;清熱利濕;續(xù)筋接骨。主風濕痹痛;腰肌勞損;跌打損傷;牙痛;吐血;便血;尿路感染;白帶;癰瘡腫痛

    用法用量

    內服:30-60g,水煎服。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別名官桂皮[四川]、桂皮來源樟科樟屬植物銀葉樟(川桂皮)Cinnamomum argenteum Gamble 和三條筋樹Cinnamomum tamala Nees et Eberm.,以樹皮入藥。夏至前后采收。炮制剝皮,切成30~60厘......
  • 拼音注音Chuān Guì Pí來源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銀葉桂的樹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nnamomum mairei Lévl.[C.argenteum Gamble]采收和儲藏:一般栽培15-20年,胸徑達12-15cm時,在5-......
  • 拼音注音Chuān Tónɡ Pí別名茨楸、棘揪英文名Septemlobate Kalopanax Bark來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Koidz.的樹皮。全年可采,以春季為好,曬干。生境......
  • 拼音注音Chuān Lí別名棠梨刺來源薔薇科川梨Pyrus pashia Buch.-Ham.ex D. Don,以果實入藥。生境分布四川、貴州、云南、西藏。性味甘、酸,溫。功能主治消食積,化瘀滯。主治肉食積滯,消化不良,泄瀉,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
  • 《全國中草藥匯編》:川楝子拼音注音Chuān Liàn Zǐ別名金鈴子、川楝實英文名FRUCTUS TOOSENDAN來源本品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實。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