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耳草長蒴苣苔、矮腳甘松、石上蓮
苦苣苔科紅接骨草Didymocarpus hedyotideus Chun,以全草入藥。
廣西。
微苦、澀,涼。
涼血散瘀,消腫止痛。
勞傷咳嗽:全草0.3~1兩,水煎服。
跌打損傷,骨折:鮮全草搗爛用酒炒外敷,或用全草浸酒內(nèi)服外搽。
癰瘡癤腫:鮮全草搗爛調(diào)紅糖外敷。
矮腳甘松、石上蓮
藥材基源:為苦苣苔科植物耳草長蒴苦苣苔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dymocarpus hedyotideus Chun [Chirita hedyotids (Ghun) W. T. Wang]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約160m的石灰?guī)r山陰處石上或陡崖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
耳草長蒴苦苣苔 多年生草本,具長根狀莖。葉均基生;無柄或具柄,柄扁,長達(dá)2cm,寬3-6mm;葉片干時革質(zhì),長圓狀披針形,長6.5-10cm,寬0.9-2.4cm。常鐮刀狀彎曲,兩端漸狹,邊緣全緣,兩面密被伏貼灰黃色絨毛,側(cè)脈3-4條?;ㄐ?-3條,每花序有多花;花序梗棖13-18cm;苞片對生,狹橢圓形,長約4mm,被柔毛;花萼鐘狀,長約1.5mm,外面被極短柔毛,5裂至中部,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至淡紅色,內(nèi)面被極短柔毛,5裂至中部,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至淡紅色,內(nèi)面有紫紅色斑紋,外面被短柔毛,花冠下部細(xì)管狀,長約7mm,冠檐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2枚發(fā)育,花絲基部具柔毛,退化雄蕊2;花盤杯狀;子房長約6mm,密被短柔毛,花柱長約3mm,被短柔毛,柱頭2裂。蒴果線形,長2-3cm,寬約2mm,密被短柔毛。種子小,橢圓形,平滑?;ㄆ?-10月。
味微苦;微辛;性平
散瘀消腫止痛。主跌打損傷;癰瘡癤腫
內(nèi)服:煎湯,9-30g;或浸酒服。外用:適量,搗敷;或浸酒擦。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耳草長蒴苣苔、矮腳甘松、石上蓮
來源苦苣苔科紅接骨草Didymocarpus hedyotideus Chun,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廣西。
性味微苦、澀,涼。
功能主治涼血散瘀,消腫止痛。
勞傷咳嗽:全草0.3~1兩,水煎服。
跌打損傷,骨折:鮮全草搗爛用酒炒外敷,或用全草浸酒內(nèi)服外搽。
癰瘡癤腫:鮮全草搗爛調(diào)紅糖外敷。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紅接骨草拼音注音Hónɡ Jiē Gǔ Cǎo別名矮腳甘松、石上蓮
來源藥材基源:為苦苣苔科植物耳草長蒴苦苣苔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dymocarpus hedyotideus Chun [Chirita hedyotids (Ghun) W. T. Wang]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約160m的石灰?guī)r山陰處石上或陡崖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
原形態(tài)耳草長蒴苦苣苔 多年生草本,具長根狀莖。葉均基生;無柄或具柄,柄扁,長達(dá)2cm,寬3-6mm;葉片干時革質(zhì),長圓狀披針形,長6.5-10cm,寬0.9-2.4cm。常鐮刀狀彎曲,兩端漸狹,邊緣全緣,兩面密被伏貼灰黃色絨毛,側(cè)脈3-4條?;ㄐ?-3條,每花序有多花;花序梗棖13-18cm;苞片對生,狹橢圓形,長約4mm,被柔毛;花萼鐘狀,長約1.5mm,外面被極短柔毛,5裂至中部,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至淡紅色,內(nèi)面被極短柔毛,5裂至中部,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至淡紅色,內(nèi)面有紫紅色斑紋,外面被短柔毛,花冠下部細(xì)管狀,長約7mm,冠檐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2枚發(fā)育,花絲基部具柔毛,退化雄蕊2;花盤杯狀;子房長約6mm,密被短柔毛,花柱長約3mm,被短柔毛,柱頭2裂。蒴果線形,長2-3cm,寬約2mm,密被短柔毛。種子小,橢圓形,平滑?;ㄆ?-10月。
性味味微苦;微辛;性平
功能主治散瘀消腫止痛。主跌打損傷;癰瘡癤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30g;或浸酒服。外用:適量,搗敷;或浸酒擦。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