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紅天葵

    《中藥大辭典》:紅天葵拼音注音Hónɡ Tiān Kuí別名

    紫背天葵、紅葉、散血子、龍虎葉(《廣西藥植名錄》),夜渡紅、紅水葵(《廣西實(shí)用中草藥新選》)。

    出處

    《廣西藥植名錄》

    來(lái)源

    為秋海棠科植物紫背天葵球莖全株。春、夏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分布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湖南、江西、福建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無(wú)地上莖。地下莖球形?;~1片,膜質(zhì),圓心形或卵狀心形,長(zhǎng)2.5~7厘米,寬2~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重鋸齒和緣毛,兩面有伏生粗毛,下面紫色,掌狀脈7~9條;葉柄長(zhǎng)2~6厘米,有長(zhǎng)粗毛;托葉小,卵狀披針形,流蘇狀撕裂。聚傘花序有2~4朵花,總花梗纖細(xì),長(zhǎng)超過(guò)葉片;花淡紅色;苞片和托葉相似。雄花萼片2,卵圓形;花瓣2,倒卵狀長(zhǎng)圓形,雄蕊極多。雌花較小,萼片與花瓣3,2片大的半圓形,另1片較小的長(zhǎng)圓形,凹陷;花柱3,2裂,裂片螺旋狀扭旋。蒴果三角形,有3翅;種子極小,黃褐色?;ㄆ?~8月。

    性味

    甘,涼。

    ①?gòu)V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甘淡,涼。"

    ②《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甘澀,涼,無(wú)毒。"

    ③《廣西實(shí)用中草藥新選》:"酸澀,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活血解毒。治暑熱高燒,肺熱咳嗽,咯血,跌打扭傷,血瘀疼痛,瘡毒疥癬,水火燙傷。

    ①?gòu)V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清熱解毒,潤(rùn)燥止咳,散瘀消腫。治外感高熱。中暑發(fā)燒,肺熱咳嗽,跌打腫痛。鮮品搗爛,可敷惡瘡疔毒。"

    ②《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治肺炎咳嗽,咯血,慢性支氣管炎。"

    ③《廣西實(shí)用中草藥新選》:"涼血活血,消炎止痛。主治咯血,血瘀腹痛,扭挫傷,骨折,湯火傷,癬疥。"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外用:搗敷。

    備注

    廣西另有一種紅水葵葉,功用相同。其形態(tài)與本種相似,主要區(qū)別在于紅水葵的地下莖不呈球形,葉較厚,顏色更深,葉面有小瘤狀突起,葉背網(wǎng)脈明顯。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紅天葵拼音注音Hónɡ Tiān Kuí別名

    紅葉、龍虎葉、夜渡紅、紅水葵、散血子、一點(diǎn)血、散血丹、一葉紅、小羚羊。

    英文名Rhizome of Fimbriatestipulate Begonia出處

    出自《廣西藥植名錄》。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秋海棠科植物紫背天葵的球莖或全株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Begonia fimbristipulata Hance[B.cyclophylla Hook.f.]

    采收和儲(chǔ)藏:塊莖春、夏挖取、洗凈、曬干或鮮用、全株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山山坡和山谷陰濕石壁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無(wú)地上莖。地下莖球形?;~1片;葉柄長(zhǎng)2-6cm,其長(zhǎng)粗毛;托葉小,卵狀披針形,流蘇產(chǎn)太撕裂;葉片膜質(zhì),圓心形或卵狀心形,長(zhǎng)2.5-7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重鋸齒和緣毛,兩面有伏生粗毛,下面紫色;掌狀脈7-9條。聚傘花序有2-4朵花,總花梗纖細(xì),長(zhǎng)超過(guò)葉片;花淡紅以;苞片和托葉相似;雄花萼片2,卵圓形;花瓣2,倒卵狀長(zhǎng)圓形,雄蕊極多;雌花較小,萼片圓形,另一片較小,長(zhǎng)圓形,凹陷;花柱3,2裂,裂片螺旋,蒴果三角形,有3翅。種子極小,黃褐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溫暖、陰涼的氣候、夏季要涼爽,忌高溫,以肥沃疏松的腐殖質(zhì)土栽種為宜。

    栽培技術(shù) 用塊莖和種子繁殖,以塊莖繁殖為主。塊莖繁殖:于春季收獲塊芭時(shí),按大、中、小分成3級(jí),大的加工入藥,中、小者作種栽,分別栽種。條栽,中等的種按行株距(5-10)cm×5cm,小的種栽按行株距5cm×3cm,栽后覆土3cm,澆水,保持土壤濕潤(rùn)。種子繁殖:秋季采收種子后稍晾干,立即播種。種子攔草木灰或細(xì)土,然后均勻撒播到苗床上,覆薄細(xì)土,稍加鎮(zhèn)壓后蓋草澆水,細(xì)苗出時(shí)揭去蓋草。約經(jīng)1年的育苗后,即可移栽。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卷縮成不規(guī)則團(tuán)塊。完整葉呈卵形或闊卵形,長(zhǎng)2.5-7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近對(duì)稱,邊緣有不規(guī)則重鋸齒和短柔毛,紫紅以至暗紫色,兩面均被疏或密的粗伏毛,脈上被毛較密,掌狀脈7-9條,小脈纖細(xì),時(shí)顯。葉柄長(zhǎng)2-6cm,被粗毛。薄紙質(zhì)。氣特異,味酸,用手搓之刺鼻,水浸液呈玫瑰紅色。

    化學(xué)成分

    葉含花色甙(anthocyanin)[1],已分離得到矢車菊素氯化物(cyanidin chloride),矢車菊素葡萄糖甙(cyani-din-3-hlucoside),矢車菊素蕓香糖甙(cyanidin-3-rutinoside)[2]。

    性味

    味甘,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止咳化痰;解毒消腫。主外感高熱;中暑;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疔瘡;瘰疬;疥癬;燙火傷;跌打瘀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1.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清熱解毒,潤(rùn)燥止咳,散瘀消腫。治外感高熱,中暑發(fā)燒,肺熱咳嗽,跌打腫痛。鮮品搗爛,可敷惡瘡疔毒。

    2.《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肺炎咳嗽,咯血,慢性支氣管炎。

    3.《廣西實(shí)用中草藥新選》:涼血活血,消炎止痛。主治咯血,血瘀腹痛,扭挫傷,骨折,湯火傷,癬疥。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白鬼筆別名鬼筆、鬼筆菌來(lái)源真菌類擔(dān)子菌綱鬼筆目鬼筆科白鬼筆Phallus impudicus L. ex. Pers.,以菌柄及菌托入藥。生境分布夏秋兩季雨后,產(chǎn)生在林內(nèi)地上。分布于山西、山東、安徽、廣東。炮制采摘后切去......
  • 《中藥大辭典》:白魚(yú)拼音注音Bái Yú別名鲌魚(yú)(《滇南本草》),鱎魚(yú)(《綱目》),白扁魚(yú)(《本草求原》)。出處孟詵來(lái)源為鯉科動(dòng)物翹嘴紅鲌的肉。生境分布生活于江河、湖泊中,一般在水的中上層,行動(dòng)迅速,善跳躍,性兇猛,以魚(yú)類、昆蟲(chóng)等為食。產(chǎn)卵......
  • 《中藥大辭典》:白魚(yú)尾拼音注音Bái Yú Wěi別名溪桃、野桃(《閩東本草》),楊波葉、蒲羌癀、白波越子(《福建中草藥》)。出處《閩東本草》來(lái)源為馬錢科植物駁骨丹的根及莖葉。根、莖隨時(shí)可采。葉8~9月采為佳。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或栽于庭園。分......
  • 《中藥大辭典》:白魚(yú)尾果拼音注音Bái Yú Wěi Guǒ出處《閩東本草》來(lái)源為馬錢科植物駁骨丹的果實(shí)。9~10月采,陰干。功能主治治小兒蛔疳。用法用量白魚(yú)尾果一兩加水煎后去渣加米煮稀飯,連服三至四次。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白魚(yú)......
  • 《中國(guó)藥典》:白鮮皮拼音注音Bái Xiān Pí?jiǎng)e名白蘚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鮮草英文名CORTEX DICTAMNI來(lái)源本品為蕓香科植物白鮮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的干燥根皮。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