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河豚魚肝油

    《中藥大辭典》:河豚魚肝油拼音注音Hé Tún Yú Gān Yóu出處

    《遼寧醫(yī)學(xué)》210:467,1966

    來源

    為鲀科動物弓斑東方鲀蟲紋東方鲀、暗色東方鲀肝臟所熬出的油。

    功能主治

    治淋巴結(jié)結(jié)核,慢性皮膚潰瘍。

    復(fù)方

    治破潰之淋巴結(jié)結(jié)核及慢性皮膚潰瘍:河豚肝適量,放鍋內(nèi)加熱到90~120℃左右,見有油出即不停攪拌,隨后將油裝入玻瓶,靜置48小時后,取上層清油,制成油紗布條,經(jīng)高壓滅菌后備用。用時以油紗布條外敷創(chuàng)面或用于竇道引流,外用消毒紗布包扎。每隔一至二日換藥一次。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河豚魚肝油拼音注音Hé Tún Yú Gān Yóu英文名Ocellated puffer liver oil, Vermiculated puffer liver oil, Obscure puffer liver oil出處

    出自《遼寧醫(yī)學(xué)》

    來源

    藥材基源:為鲀科動物弓斑東方鲀、蟲紋東方鲀、暗色東方鲀及其同屬多種動物的肝臟所熬出的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Fugu ocellatus(Osbeck)[Spheroides ocellatus Osbeck]2.Fugu vermicularis (Temminck et Schlegel)[Spheroides vermicularis Temminck et Schlegel]3.Fugu obscurus(Abe)[Spheroides obscurus Abe]

    采收和儲藏:捕得河豚后,取肝熬油。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棲息于近海,亦進(jìn)入河口咸淡水區(qū)域。主食貝類、甲殼類、小魚類。

    2.暖溫性底層魚類,棲息于近海、河口咸淡水中,亦進(jìn)入江河。主食貝類、蝦蟹及小魚等。遇敵害時,體內(nèi)氣囊能使腹部膨脹。4-5月為產(chǎn)卵期。

    3.棲息于近海和河川。雜食性,主食蝦、蟹、螺、魚苗、水生昆蟲、枝角類、橈足類及植物葉片和絲狀藻等。

    資源分布:1.弓斑東方鲀: 分布我國沿海。

    2.蟲紋東方鲀: 我國沿海均有分布。

    3.暗色東方鲀: 分布于黃海、渤海和東海。

    原形態(tài)

    1.弓斑東方鲀,體長一般為10-15cm,頭部、體背及腹面均有細(xì)弱小刺,背刺區(qū)與腹刺區(qū)分離。吻部、頭體兩側(cè)及尾部光滑。頭體背側(cè)面灰褐色,微綠。體側(cè)在胸鰭后上方,各有一黑綠色而帶橙色邊的大斑,并有一弓形橫過背部的黑綠色鞍狀斑,鞍癍斑具橙色邊緣。背鰭基部兩側(cè)具一圓形大黑斑。腹面白色,各鰭灰黃色。

    2.蟲蚊東方鲀,本種與弓斑東方鲀的區(qū)別是:有許多圓形和長蟲紋形白點(diǎn)。

    3.暗紋東方鲀,本種與弓斑東方鲀的區(qū)別是:棕褐色,背側(cè)面具不明顯的暗褐色橫紋4-6條,橫紋之間白色狹紋3-5條。胸鰭后上方體側(cè)處具一圓形黑色大斑,邊緣白色。

    炮制

    將肝臟放鍋內(nèi)加熱到90-120度左右,見有油出即不停攪拌,隨后將油裝入玻瓶,靜置48小時取上油,制成油紗條,經(jīng)高壓滅菌后備用。

    性味

    味甘;性溫;大毒

    注意

    禁內(nèi)服。

    功能主治

    消腫解毒;散結(jié)鎮(zhèn)痛;殺蟲。主瘰疬;瘡癤;無名腫毒;皮膚慢性潰瘍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涂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Jīn Gǔ Lǎn別名百解薯、千金薯、竹葉薯、金銀帶(《廣西藥植名錄》)。出處《廣西中草藥》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三筒管的塊根。夏季采集,洗凈切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深山林中。分布廣西、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三筒管,又名:青藤。多年......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金果欖別名山總管、百解薯、銀袋、苦涼藤來源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百解馬兜鈴Aristolochia westlandii Hemsl.,以塊根入藥。夏秋采挖,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于腸炎腹瀉,菌......
  • 別名耿馬鉤藤、雙鉤藤、無柄果鉤藤、雙鉤來源茜草科白鉤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以帶鉤的藤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云南。性味甘,微寒。功能主治清熱平肝,活血通經(jīng)。用于頭痛眩暈,感冒夾驚,驚癇抽搐,妊娠子癇;......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鈴子別名一面鑼、小一面鑼來源蘭科白鈴子Nervilia tibetensis Rolfe,以塊莖入藥。生境分布四川、西藏。功能主治主治紅崩,淋病,白濁,白帶。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白鈴子拼音注音Bái L......
  • 《中國藥典》:白附子拼音注音Bái Fù Zǐ別名禹白附子、獨(dú)角蓮、獨(dú)腳蓮、牛奶白附、雞心白附、疔毒豆、麻芋子、雷振子英文名RHIZOMA TYPHONII來源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獨(dú)角蓮Typhonium giganteum Engl. 的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