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哈蟆油

    《中國藥典》:哈蟆油拼音注音Hā Má Yóu別名

    田雞油、哈士蟆油、哈什蟆油、吧拉蛙油

    英文名OVIDUCTUS RANAE來源

    本品為蛙科動物中國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 David雌蛙的輸卵管,經(jīng)采制干燥而得。

    性狀

    本品呈不規(guī)則塊狀,彎曲而重疊,長1.5~2cm,厚1.5~5mm。表面黃白色,呈脂肪樣光澤,偶有帶灰白色薄膜狀干皮。摸之有滑膩感,在溫水中浸泡體積可膨脹。氣腥,味微甘,嚼之有黏滑感。

    貯藏

    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潮,防蛀。

    歸經(jīng)

    歸肺、腎經(jīng)。

    性味

    甘、咸,平。

    功能主治

    補腎益精,養(yǎng)陰潤肺。用于陰虛體弱,神疲乏力,心悸失眠,盜汗不止,癆嗽咳血。

    用法用量

    5~15g,用水浸泡,燉服,或作丸劑服。

    摘錄《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哈蟆油拼音注音Hā Má Yóu別名

    田雞油、哈什蟆油、蛤螞油(《中藥通報》(5):205,1956),哈士蟆油(《中藥志》)。

    出處

    《藥材資料匯編》

    來源

    為蛙科動物中國林蛙黑龍江林蛙雌性的干燥輸卵管。選肥大的雌蛙,用麻繩從口部穿起,掛于露天風(fēng)干。干燥后,用熱水浸潤,立即撈起,放麻袋中悶一夜,次日剖開腹皮,將輸卵管輕輕取出,去凈卵子及其內(nèi)臟,置通風(fēng)處陰干。

    生境分布

    產(chǎn)黑龍江、吉林、遼寧、四川、內(nèi)蒙古等地。

    原形態(tài)

    形態(tài)詳"哈士蟆"條。

    性狀

    干燥品為不規(guī)則彎曲,相互重疊的厚塊,略呈卵形,長約1.5~2厘米,厚約1.5~3毫米。外表黃白色,顯脂肪樣光澤,偶有帶灰白色薄膜狀的干皮,手摸之有滑膩感,遇水可膨脹至10~15倍。氣特殊,味微甘,嚼之粘滑。以塊大、肥厚、黃白色、有光澤、不帶皮膜、無血筋及卵子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大部分為蛋白質(zhì),脂肪僅4%左右,糖類約10%,其他尚含少量磷及灰分等。又含維生素A、B、C及多種激素。

    藥理作用

    民間用作強壯劑。對小鼠發(fā)育有良好影響,并能延長雌性小鼠的興奮期(原文如此??赡転閯忧槠冢?。

    歸經(jīng)

    入肺、腎二經(jīng)。

    性味

    甘咸,平。

    ①曹炳章:"溫平,無毒,味微咸。"

    ②《飲片新參》:"甘,涼。"

    ③《遼寧主要藥材》:"味甘,性寒,無毒。"

    注意

    外感初起及納少便溏者慎服。

    功能主治

    補腎益精,潤肺養(yǎng)陰。治病后、產(chǎn)后虛弱,肺癆咳嗽吐血,盜汗。

    ①曹炳章:"堅益腎陽,化精添髓,澤潤肺臟,增長脂肪,為脾腎虛寒、氣不化精之要藥。"

    ②《飲片新參》:"養(yǎng)肺、腎陰。治虛勞咳嗽。"

    ③《遼寧主要藥材》:"治體虛,神經(jīng)衰弱。"

    ④《中藥志》:"補虛,退熱。治體虛、精力不足。"

    ⑤《中藥材手冊》:"治產(chǎn)后氣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蒸湯,1~3錢;或作丸。

    復(fù)方

    ①治肺癆吐血:哈士蟆油、白木耳。蒸服。

    ②治神經(jīng)衰弱:哈士蟆油、土燕窩。蒸服。

    ③治病后失調(diào)和盜汗不止:哈士蟆油、黨參、阿膠、白術(shù)、黃芪。為丸服。(選方出《四川中藥志》)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萆薢拼音注音Cì Bì Xiè別名大菝葜、紅萆薢來源百合科菝葜屬植物刺萆薢Smilax ferox Wall. Ex Kunth,以根狀莖入藥。秋冬春采集,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苦,平。功能主治祛風(fēng)利濕,解毒。用于風(fēng)濕筋......
  • 拼音注音Cì è Xuán Gōu Zi別名黃瑣梅、小紅袍英文名Spinycalyx Raspberry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補編》。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刺萼懸鉤子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ubus alexeterium F......
  • 拼音注音Cì Pú Tɑo別名山葡萄來源葡萄科刺葡萄Vitis davidii (Roman.)Foex,以根入藥。生境分布中南和西南地區(qū)。功能主治祛風(fēng)濕,利小便。主治慢性關(guān)節(jié)炎,跌打損傷。用法用量鮮根4兩,水煎或泡酒服。摘錄《全國中草藥匯......
  • 拼音注音Cì Pú Tɑo Gēn來源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刺葡萄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tis davidii(Roman.)Foex.[Spinovitisdavidii Roman.;Vitisarmata Dielset Gi......
  • 《中藥大辭典》:刺蒺藜拼音注音Cì Jí Lí別名茨(《詩經(jīng)》),蒺藜(《毛詩傳》),蒺藜子、旁通、屜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經(jīng)》),即藜(《別錄》),白蒺藜(《藥性論》),杜蒺藜(《圣惠方》),休羽(《綱目》),旱草(《本草經(jīng)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