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華山礬根

    《中藥大辭典》:華山礬根拼音注音Huà Shān Fán Gēn別名

    土常山(《南寧市藥物志》)。

    出處

    《南寧市藥物志》

    來源

    為山礬科植物華山礬。全年可采,根挖出后,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產(chǎn)于廣西。

    性狀

    干燥的根,呈圓柱形,直或彎曲,表面具瘤狀隆起,有不規(guī)則的縱裂,有時(shí)有小的支根痕;栓皮棕黃色,常呈片狀剝離。質(zhì)堅(jiān)硬,難以折斷。橫斷面近圓形,皮部外側(cè)棕黃色,內(nèi)側(cè)淡黃色,形成層清楚,木部灰白色至淡黃色,射線纖細(xì),不顯著,有環(huán)狀年輪。

    性味

    苦,寒,有毒。

    ①《南寧市藥物志》:"苦,寒,有小毒。"

    ②《廣西中藥志》:"味微苦,性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化痰截瘧。治感冒發(fā)熱,瘧疾,筋骨疼痛,瘡癤。

    ①《植物名實(shí)圖考》:"治痰火,消毒。"

    ②《南寧市藥物志)):"清熱,化痰,截瘧,消骨痛。治瘧疾,痧氣,疝氣痛。"

    ③《江西草藥》:"清熱利濕,止血。"

    ④《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清熱解表,消腫。治感冒發(fā)燒,口渴心煩,疥瘡。"

    ⑤江西《中草藥學(xué)》:"治瘡癤熱毒,蛇咬。"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大劑0.5~1兩)。外用:煎水洗。

    復(fù)方

    ①治急性腎炎:華山礬根(去皮)適量,米泔水半碗,磨濃汁,白糖調(diào)服,每日一次。(《江西草藥》)

    ②治筋骨痛:華山礬根一兩。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③治瘧疾,瘡腫,疥瘡:華山礬根二至三錢。水煎服。(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④治疥瘡:土常山根四兩。煎水,洗患處。(《廣西中草藥》)

    臨床應(yīng)用

    ①治療瘧疾

    取土常山根切片曬干。生藥1市斤,用酒半市斤,浸一宿,炒透,研細(xì)過篩,或加適量膠質(zhì)壓成錠劑內(nèi)服。3~5歲每日3克,6~8歲4克,9~12歲6克,13~15歲9克,16~20歲11克,21~30歲12克,31~45歲15克,46~50歲12克,50歲以上11克。均分2次服,5天為一療程,病情好轉(zhuǎn)而未痊愈者繼續(xù)第二個(gè)療程,最多不超過三個(gè)療程。治療27例(其中惡性瘧19例,間日瘧3例,三日瘧3例,混合感染2例),癥狀基本控制者23例。但鏡檢發(fā)現(xiàn),對原蟲的影響,效果不滿意。

    ②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華山礬根1兩,毛冬青根1兩,豬骨5錢,加水文火煎至約250毫升,每日1次溫服(不宜冷服,以免引起惡心),10次為一療程。并結(jié)合辨證及分型適當(dāng)配合其它藥物,寒者加生姜、陳皮適量,氣急加土北耆(五指毛桃)1兩,喘息型加胡頹子葉粉0.5~1錢沖服。共治190例,其中近期控制77例(40.5%),顯效60例(31.3%),好轉(zhuǎn)33例(17.4%)。治程中,少數(shù)患者有頭暈、惡心、流涎等副作用,但不影響治療,療程結(jié)束后可自行消失。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華山礬根拼音注音Huà Shān Fán Gēn別名

    土常山

    出處

    出自《南寧市藥物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山礬科植物華山礬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ymplocos chinensis (Lour.) Druce[Myrtus chinensis Lour.]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挖,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tái)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灌木。嫩枝、葉柄、葉背均被灰黃色皺曲柔毛。葉互生;葉柄長3-5mm;葉片紙質(zhì),橢圓形或倒卵形,長4-7(-10)cm,寬2-5cm,先湍急尖或短尖,有時(shí)圓,基部楔形或圓形,邊緣有細(xì)尖鋸齒,葉面有短柔毛;中脈在葉面凹下,側(cè)脈每邊4-7條;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長4-7cm,花序軸、苞片、萼外面均密被發(fā)黃色皺曲柔毛;苞片早落;花萼長2-3mm,裂片長圓形,長于等筒;花冠白色,芳香,長約4mm,5深裂幾達(dá)基部;雄蕊50-60,花絲基部合生成5體雄蕊;花盤具5凸起的腺點(diǎn),無毛;子房2室。核果卵狀圓球形,歪斜,長5-7mm,被緊貼的柔毛,熟時(shí)藍(lán)色,先端宿萼裂片向內(nèi)伏。花期4-5月,果期8-9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報(bào)呈圓柱形,直或彎曲,表面具瘤狀隆起,有不規(guī)則的縱裂,有的有小的支根痕;栓皮棕黃色,常呈片狀剝離。質(zhì)堅(jiān)硬,難以折斷。斷面皮部外側(cè)棕黃色,內(nèi)側(cè)淡黃色,形成層清楚,木部灰白色至淡黃色,射線纖細(xì),不顯著,有環(huán)狀年輪。

    歸經(jīng)

    肺經(jīng)

    性味

    苦;性涼;小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化痰截瘧;通絡(luò)止痛。主感冒發(fā)熱;瀉??;瘡瘍癤腫;毒蛇咬傷;瘧疾;筋骨疼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大劑量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根皮搗爛敷。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shí)圖考》:治痰火,消毒。

    2.《南寧市藥物志》:清熱,化痰,截瘧,消骨痛。治瘧疾,痧氣,疝氣痛。

    3.《江西草藥》:清熱利濕,止血。

    4.《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清熱解表,消腫。治感冒發(fā)燒,口渴心煩,疥瘡。

    5.江西《中草藥學(xué)》:治瘡癤熱毒,蛇咬。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ē Qú Ròu來源藥材基源:為硨磲科動(dòng)物鱗硨磲和長硨磲等的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Tridacna squamosa Lamarck2.Tridacna elongata Lanmarck[Trdacna (Chamest......
  • 《中國藥典》:磁石拼音注音Cí Shí?jiǎng)e名吸鐵石、活磁石、靈磁石、磁鐵石英文名MAGNETITUM來源本品為氧化物類礦物尖晶石族磁鐵礦,主含四氧化三鐵(Fe3O4)。采挖后,除去雜石。性狀本品為塊狀集合體,呈不規(guī)則塊狀,或略帶方形,多具棱角......
  • 拼音注音Chènɡ Gǎn Shēnɡ Má別名斑麻、麻沙菜、白花根、米點(diǎn)菜、土升麻(《貴州民間藥物》),貓兒翻甑、搬倒甑(《貴州草藥》)。出處《貴州民間藥物》來源為菊科植物白鼓釘?shù)母?。秋季采收,曬干。生境分布野生于濕潤山坡、草地,或溪旁?.....
  • 《中藥大辭典》:秤桿草拼音注音Chènɡ Gǎn Cǎo別名搬倒甑、野升麻、麻秤桿、白升麻、紅升麻、土升麻。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山蘭的全草或根。夏秋季采。生境分布多生于山坡向陽處草叢中及溝邊。分布長江以南各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
  • 《全國中草藥匯編》:秤砣梨拼音注音Chènɡ Tuó Lí來源獼猴桃科獼猴桃屬植物革葉獼猴桃Actinidia coriacea (Finet et Gagnep.) Dunn,以果實(shí)及根入藥。秋季采收,曬干。性味根:苦、澀,溫。果:酸、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