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關(guān)東巧玲花的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yringa pubescens Turcz.subsp.Patula(Palibin)M.C.Chang et X.L.Chen[ Lingustrum patu-lum Palibin;Syringa velutina Kom.」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灌叢、草地、林下或巖石坡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吉林、遼寧、河北。
灌木,高1-4m。樹皮灰褐色。小枝、花序軸、花梗和花萼均被微柔毛、短柔毛或近無毛。單葉對生;葉柄長0.5-2cm,無毛或被柔毛;葉片卵狀橢圓形、橢圓形、長橢圓形以至披針形,或倒卵形至近圓形,長1.5-8cm,寬1-5cm,先端尾狀漸尖,常歪斜,或近凸尖,葉緣具睫毛,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被短柔毛、柔毛至無毛。圓錐花序直立,通常由側(cè)芽抽生,稀頂生,長5-16cm,寬3-5cm;花序軸明顯四棱形;花萼長1.5-2mm,截形或萼齒銳尖、漸尖或鈍;花冠淡紫色、粉紅色或白帶薔蔽色,略呈漏斗狀,長1-1.5cm,花冠管長0.7-1.1cm,裂片展開或反折,長圓形或卵形,長2-5mm,先端略呈兜狀而具喙;雄蕊2,花藥淡紫色或紫色,著生于距花冠管喉部0-1mm處。蒴果通常為長橢圓形,長0.7-2cm,寬3-5mm,先端銳尖或具小尖頭,或漸尖,皮孔明顯。花期5-7月,果期8-10月。
丁香苦甙具有利膽的功效。
辛;微溫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主急性黃疸型肝炎
內(nèi)服:煎湯,2~6g。
1.《新華本草綱要》葉:味辛、性微溫。有清熱解毒,消炎的功能。用于急性黃疸型肝炎。
2.《中草藥通用》:葉含苦味素,如丁香甙。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來源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關(guān)東巧玲花的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yringa pubescens Turcz.subsp.Patula(Palibin)M.C.Chang et X.L.Chen[ Lingustrum patu-lum Palibin;Syringa velutina Kom.」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灌叢、草地、林下或巖石坡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吉林、遼寧、河北。
原形態(tài)灌木,高1-4m。樹皮灰褐色。小枝、花序軸、花梗和花萼均被微柔毛、短柔毛或近無毛。單葉對生;葉柄長0.5-2cm,無毛或被柔毛;葉片卵狀橢圓形、橢圓形、長橢圓形以至披針形,或倒卵形至近圓形,長1.5-8cm,寬1-5cm,先端尾狀漸尖,常歪斜,或近凸尖,葉緣具睫毛,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被短柔毛、柔毛至無毛。圓錐花序直立,通常由側(cè)芽抽生,稀頂生,長5-16cm,寬3-5cm;花序軸明顯四棱形;花萼長1.5-2mm,截形或萼齒銳尖、漸尖或鈍;花冠淡紫色、粉紅色或白帶薔蔽色,略呈漏斗狀,長1-1.5cm,花冠管長0.7-1.1cm,裂片展開或反折,長圓形或卵形,長2-5mm,先端略呈兜狀而具喙;雄蕊2,花藥淡紫色或紫色,著生于距花冠管喉部0-1mm處。蒴果通常為長橢圓形,長0.7-2cm,寬3-5mm,先端銳尖或具小尖頭,或漸尖,皮孔明顯。花期5-7月,果期8-10月。
藥理作用丁香苦甙具有利膽的功效。
性味辛;微溫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主急性黃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6g。
各家論述1.《新華本草綱要》葉:味辛、性微溫。有清熱解毒,消炎的功能。用于急性黃疸型肝炎。
2.《中草藥通用》:葉含苦味素,如丁香甙。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