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腐婢根

    《中藥大辭典》:腐婢根拼音注音Fǔ Bì Gēn出處

    《湖南藥物志》

    來源

    為馬鞭草科植物豆腐木。全年可采。

    性味

    《福建中草藥》:"苦微辛,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瘧疾,跌打損傷,風(fēng)火牙痛,燒傷。

    ①《湖南藥物志》:"治瘧疾。"

    ②《福建中草藥》:"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4~6錢(鮮品1~2兩)。外用:搗敷或研末調(diào)搽。

    復(fù)方

    ①治跌打損傷:腐婢鮮根皮二兩。煎水兌酒服。(江西《草藥手冊》)

    ②治風(fēng)火牙痛:腐婢鮮根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毒蛇咬傷:腐婢鮮根皮搗爛敷天庭穴及傷口。(《福建中草藥》)

    ④治燒傷:小青樹根皮咸葉,曬干研成極細(xì)末,棉油或菜油調(diào)搽,每天一至二次。(《全展選編·外科》)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腐婢根拼音注音Fǔ Bì Gēn別名

    小青根、土黃芪

    英文名Root of Japanese Premna出處

    出自《湖南藥物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豆腐柴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remna microphylla Turcz.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鮮用或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林下或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中南及四川、貴州。

    原形態(tài)

    豆腐柴,直立灌木,植被高2-6m。幼枝有柔毛,老枝漸無毛。單葉對生;葉柄長0.5-2cm;葉片卵狀披針形、倒卵形、橢圓形或卵形,有臭味,長3-13cm,寬1.5-6cm,基部漸狹,全緣或具不規(guī)則粗齒,先端急尖至長漸尖,無毛或有短柔毛。聚傘花序組成塔形的圓錐花序,頂生;花萼杯狀,綠色或有時(shí)帶紫色,密被毛至幾無毛,邊緣常有睫毛,5淺裂;花冠淡黃色,呈二唇形,裂片4,外被柔毛和腺點(diǎn),內(nèi)面具柔毛,尤以喉部較密;雄蕊4,2長2短,著生于花冠管上。核果球形至倒卵形,紫色,徑約6mm?;ㄆ?-6月,時(shí)期6-10月。

    歸經(jīng)

    脾經(jīng)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主瘧疾;小兒夏季熱;風(fēng)濕痹痛;風(fēng)火牙痛;跌打損傷;水火燙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膚打損傷:腐婢鮮根皮二兩。煎水兌酒服。(江西《草藥手冊》)②治風(fēng)火牙痛: 腐婢鮮根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③治毒蛇咬傷:腐婢鮮根皮搗爛敷天庭穴及傷口。(《福建中草藥》)④治燒傷:小青樹根皮或葉,曬干研成極細(xì)末,棉油或菜油調(diào)搽,每天一至二次。(《全展選編·外科》)

    各家論述

    1.《湖南藥物志》:治瘧疾。

    2.《福建中草藥》:清熱解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āo Wǎ Wéi別名藏瓦韋來源藥材基源:為水龍骨科植物棕鱗瓦韋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Lepisorus scolopendrius(Ham.ex D.Don)Mehra et Bir[L.excavatus Bory var......
  • 拼音注音āo Liè Máo Shè Xiānɡ別名毛麝香、山薄荷來源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凹裂毛麝香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denosma re-tusilobum Tsoong et Chin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或鮮......
  • 《中藥大辭典》:埃蕾拼音注音āi Lěi出處《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來源為龍膽科植物百金花的帶花全草。開花時(shí)采集,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沙漠地區(qū)的湖盆,濕潤和鹽漬化的沙地。分布內(nèi)蒙古、新疆、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等地。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20~......
  • 拼音注音ān Huī Cì Huánɡ Bò別名黃柏、刺黃柏、三顆針英文名root of Anhwei Barberry出處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莖枝。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Berberis anhwe......
  • 來源小檗科安徽小檗Berberis anhweiensis Ahnendt,以樹枝、樹皮入藥。生境分布安徽、浙江。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熱燥濕,利尿殺蟲。主治黃疸,目疾,熱痢下血,淋濁帶下,瘡瘍熱毒,毒蛇咬傷,小兒疳積。用法用量3~5錢。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