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地楊梅

    《中藥大辭典》:地楊梅拼音注音Dì Yánɡ Méi出處

    《本草抬遺》

    來源

    為燈芯草科植物地楊梅全草果實。

    生境分布

    生長于平地、山坡或草原。分布我國東北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地下有小塊根。葉叢生;細(xì)長而尖,邊緣有白色長毛;葉鞘閉合包于莖上?;ㄝS自葉叢抽出,高約20厘米,密生小花,排列成頭狀的穗狀花序;花赤褐色帶黑,花被6片,廣披針形,先端尖;雄蕊6枚;子房1室。蒴果開裂,具種子3粒?;ü诖骸⑾?。

    化學(xué)成分

    本屬多種植物含有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曳种泻?、鐵、錳較多。種子的脂肪油中含亞油酸28~48%,亞麻酸0~0.6%。

    性味

    《本草拾遺》:"味辛,平,無毒。"

    功能主治

    《本草拾遺》:"主赤白痢,取莖、子煎服。"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

    備注

    此外,尚有多花地楊梅,其花序傘狀,由多個頭狀小花序構(gòu)成。生于山坡、林下或原野。分布我國東部、西南及東北等地。它的全草或果實亦同等入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地楊梅拼音注音Dì Yánɡ Méi英文名Herb or fruit of Flowery Woodrush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燈芯草科植物地楊梅和多花地楊梅的全草或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Luzula capitata (Miq.)Miq.ex Kom.[L.campestris(L.)DC.var.capitata Miq.] 2.Luzula multiflora(Retz.)Lej.[Juncusmultiflora Retz.;L.campestris(L.)DC.var.multiflora(Retz.)C.B.Clarke].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割全草,剪取果實,分別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 2.多花地楊梅生于山坡草叢、路旁潮濕處。

    資源分布:1. 2.多花地楊梅分布于我國南、北各地普遍分布。

    原形態(tài)

    1.莖叢生,地下有小塊根。葉鞘閉合;葉線形,長7-15cm,寬2-6mm,邊緣具緣毛?;ㄐ蜃匀~叢中抽出,排成1個頭狀花序;花被片6,白綠色至赤褐色,長2.5-3mm;雄蕊6,長約為花被片的2/3,花藥狹長橢圓形,花絲較短。蒴果淡綠色至淡褐色,長約等于花被片。種子3顆,暗褐色;種阜淡黃色,長約為種子1/2?;ā⒐?-6月。

    2.多花地楊梅 多年生草本,高12-50cm。葉鞘閉合;葉線形,長5-10cm,寬約4mm。花序常由5-12個小頭狀花序集生成聚傘花序;小頭狀花序梗長短不等,多花;先出葉寬卵形,邊緣有小齒和緣毛;花被片黃褐色或黑褐色,長2.5-3mm;雄蕊6,花藥長約為花絲2倍;柱頭刷狀而旋卷。蒴果近卵形,淡綠色到淡褐色,長約等于花被片。種子卵形,長1.5mm,暗褐色;種阜淡黃色,長約為種子的1/2-1/3。花、果期7-8月。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氣候,耐嚴(yán)寒。對土壤條件要求嚴(yán),一般土壤均可栽培,但宜選擇肥沃、疏松的坡地或林下地栽培。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每殖,直播法。夏季采收成熟種子,曬干貯藏待播。翌年春季,按行距20cm開淺溝條播,上覆細(xì)土1-2cm。 田間管理 播后注意適當(dāng)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出苗后定期清除雜草、松土;生長期施肥1-2次。

    歸經(jīng)

    胃;腸經(jīng)

    性味

    辛;平

    功能主治

    清熱止痢。主赤白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

    各家論述

    《本草拾遺》:主赤白痢,取莖、子煎服。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āo Ké Línɡ Xiè別名石蟹來源藥材基源:為菱蟹科動物粗糙菱蟹的肉、殼。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aldorfia horrida(Linnaeus)[Parthenope horrida(Linnaeus)]采收和儲藏:全年......
  • 《全國中草藥匯編》:糙蘇拼音注音Cāo Sū別名大葉糙蘇、山蘇子[內(nèi)蒙古]、續(xù)斷[寧夏]、山芝麻來源唇形科糙蘇屬植物糙蘇Phlomis umbrosa Turcz.,以地上全草或根入藥。夏秋采割地上全草;秋季挖取根部,去凈泥土和雜質(zhì),曬干。......
  • 別名蔓龍膽、虎牙草來源龍膽科纏竹黃Tripterospermum cordifolium (Marq.) H. Smith,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涼。功能主治清肝肺火。主治咳嗽,急驚風(fēng),肝熱目赤,口苦,黃疸,筋骨熱痛等癥。用法用......
  • 《中藥大辭典》:翅衛(wèi)矛拼音注音Chì Wèi Máo別名約哦(藏名)出處《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來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栓翅衛(wèi)矛的枝皮。7~8月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林緣及河岸灌叢中。分布河南、陜西、甘肅、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高約4米。枝近四棱......
  • 拼音注音Chì Zǐ Mù來源藥材基源:為梧桐科植物翅子樹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terospermum acerifolium Willd.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葉,鮮用。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200-1780m的山坡上。資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