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東方蠑螈

    拼音注音Dōnɡ Fānɡ Rónɡ Yuán別名

    四足魚;四腳魚;水龍

    英文名Salamandra,Salamander,Newt,Eft,Cynops出處

    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蠑螈科動物東方蠑螈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nops orientalis (David)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捕捉,用酒悶死后,除去內(nèi)臟,微火烘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在清寒的靜水池內(nèi)。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東方蠑螈,體形小,全長70mm左右,頭部扁平;軀干渾圓;尾部側(cè)扁,尾梢鈍圓。頭頂平坦,頭長大于頭寬;吻端鈍圓;鼻孔極近吻端;眼徑約與吻等長或稍短;口裂恰在眼后角的下方,唇褶在口角處較為顯著,掩蓋下頜的后端;上下頜有細(xì)齒,犁骨齒二長斜行成“幾”形,前端頗為接近,在二內(nèi)鼻孔間的內(nèi)側(cè)會合,后端向兩側(cè)斜行;舌小而厚,卵圓形,前窄后寬,前后端粘連于口腔底,左右兩側(cè)游離;四肢較弱而長,貼體相向時,指趾端相重迭,達(dá)對方的常跖部位;指、趾略扁平而細(xì)長,末端較尖圓,基部無蹼;指4,其序?yàn)?、2、4、1;趾5,其序?yàn)?、4、2、5、1,內(nèi)側(cè)指趾均短小。尾長,略短于全長的1/2,尾高在5-7mm之間,背腹鰭褐較平直,在尾端會合而成圓鈍的尾梢。肛孔為一短縱裂縫,雄性的裂縫長,沿肛壁內(nèi)側(cè),有許多絨毛狀突起,生殖季節(jié)肛部肥腫隆起頗顯著;雌性裂縫短,內(nèi)側(cè)無突起,隆起不顯著。皮膚較光滑,頭、背的表面;腹面皮膚光滑,有橫細(xì)溝紋,在淺色區(qū)可透視黃色的小腺體;勁側(cè)耳后腺較平直而不明顯;枕部略顯“V”形隆起,咽起頸褶清晰,繞至耳后腺后端,背正中微有脊溝,但不明顯。

    化學(xué)成分

    肉含蛋白質(zhì)、肽類、氨基酸、脂肪等。睪丸含Δ5-3β-羥甾脫氫酶(Δ5-3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腦含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leuteinizing 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

    歸經(jīng)

    肺;心;脾經(jīng)

    性味

    味甘;苦;性寒

    功能主治

    消積化滯;清熱解毒。主小兒疳積;燒燙傷;皮膚癢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3-5g,焙焦研末。外用:適量,焙焦研末,調(diào)涂。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Jì Tún別名白旗、白鰭、白鰭豚、白江豬英文名suckling pig出處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淡水豚科白暨豚的脂肪。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采收和儲藏:白......
  • 《中藥大辭典》:白木拼音注音Bái Mù別名野黃皮、雞卵黃(《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小柑、小郎傘、搽散、野辣椒(《廣西藥植名錄》)。出處《陸川本草》來源為蕓香科植物大管的根或根皮。生境分布生于曠野,叢林。分布廣東、廣西、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小......
  • 拼音注音Bái Mù ěr別名白耳子(《貴州民間方藥集》)。出處《本草再新》來源為銀耳科植物銀耳的子實(shí)體。4~9月間采收。以5月與8月為盛產(chǎn)期。采時宜在早、晚或陰雨天,用竹刀將銀耳刮入竹籠中;淘凈,揀去雜質(zhì),曬干或烘干。宜冷藏或貯藏于陰涼干......
  • 《中國藥典》:白術(shù)拼音注音Bái Zhú別名于術(shù)、冬術(shù)、浙術(shù)、種術(shù)英文名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白術(shù)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莖。冬......
  • 拼音注音Bái Zhū Shā Lián別名朱砂蓮、一點(diǎn)血、躲蛇生、毒蛇藥、避蛇生。來源藥材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背蛇生的塊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istolochia tuberosa C.F.Liang et S.M.Hwang采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