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長葉水麻

    拼音注音Chánɡ Yè Shuǐ Má來源

    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長葉水麻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bregeasia longifolia(Bum.f.)Wedd.[Urtica longifolia Burm.f.;D.velutinaGaud.]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800-2000m的河谷、山坡溝邊向陽處或林緣潮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湖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落葉灌木,高1-3m。小枝圓筒形,有淺溝,密生白色或淡黃色的糙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4cm;葉片披針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9-21cm,寬2-6cm,先端尖或尾狀漸尖,基部圓形,邊緣有細鋸齒,上面粗糙,有時具泡狀隆起,疏生短毛,下面密生灰白色氈毛;基生脈3條,側脈4-6對,網狀細脈顯著?;▎涡裕菩郛愔?,花序大多生葉痕腋部,1-2(-3)回兩叉狀分枝,每分枝頂端各生一球狀的團傘花序,序梗被伸展的短毛;雄花花被片4,長約1.5-2mm,雄蕊4,小苞片較花被片短;雌花簇直徑2-3mm,雌花倒卵形,花被管狀,先端4齒。果序直徑3-5mm;瘦果小,長約0.8-1.5mm,宿存管狀花被橙紅色,肉質?;ㄆ?-8月,果期8-12月。

    性味

    辛;苦;性涼

    功能主治

    祛風止咳;清熱利濕。主傷風感冒;咳嗽;熱痹;膀胱炎;無名腫毒;牙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Tán Gēn別名砒霜子、蛤蟆涎(《浙江中藥資源名錄》)。出處《浙江中藥資源名錄》來源為山礬科植物白檀的根。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間。分布于華北、華中及華南各地。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或喬木。嫩枝和葉背通常疏生白色毛。葉紙質,卵狀橢圓形......
  • 別名野薔薇來源薔薇科白殘花Rosa multiflora Thunb. var. cathayensis Rehd. et Wils.,以花、根入藥。生境分布華東。性味苦、澀,寒。功能主治花:清暑熱,化濕濁,順氣和胃。主治暑熱胸悶,口渴,嘔......
  • 《中藥大辭典》:白毛夏枯草拼音注音Bái Máo Xià Kū Cǎo別名金瘡小草(《本草拾遺》),雪里青、土犀角(《綱目拾遺》),見血青、白頭翁、筋骨草、石灰菜、紫背金盤、破血丹(《植物名實圖考》),退血草、散血草(《分類草藥性》,伏地筋......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毛委陵菜別名熱干巴[蒙名]來源薔薇科白毛委陵菜Potentilla conferta Bunge,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內蒙古。性味苦、酸,涼。功能主治清熱,涼血,止血。主治子宮功能性出血。鼻衄。用法用量配方用,1~2錢。......
  • 拼音注音Bái Máo Cǎo別名伏地蜈蚣草(《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出處《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來源為紫草科植物紫筒草的全草。夏季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于草原、沙漠地區(qū)的固定沙地、山坡、沙質地。分布吉林、遼寧、內蒙古、陜西等地。原形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