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及生平經(jīng)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味甘寒。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行血之功。填骨髓,血足能化精,而色黑歸腎也。長肌肉。脾統(tǒng)血,血充則肌肉亦滿矣。作湯,除寒熱積聚,血充足則邪氣散,血流動則凝滯消。除痹。血和利則經(jīng)脈暢。生者尤良。血貴流行,不貴滋膩,故中古以前用熟地者甚少。久服,輕身不老。補血之功。
地黃色與質(zhì)皆類血,故入人身則專于補血。血補則陰氣得和,而無枯燥拘牽之疾矣。古方只有干地黃、生地黃,從無用熟地黃者。熟地黃乃唐以后制法,以之加入溫補腎經(jīng)中藥頗為得宜。若于湯劑及養(yǎng)血、涼血等方甚屬不合。蓋地黃專取其性涼而滑利流通,熟則膩滯不涼全失其本性矣。又仲景《傷寒》一百十三方,惟復脈用地黃。蓋傷寒之病,邪從外入,最忌滋滯。即使用補,必兼疏拓之性者,方可入劑。否則邪氣向里,必有遺害。今人一見所現(xiàn)之證,稍涉虛象,便以六味湯為常用之品,殺人如麻,可勝長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