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脹者,氣之閉也。氣為毒壅,故作腫作脹,所以治痧,先當(dāng)治氣。如食阻其氣于上則吐之;食壅其氣于中則消之;
食化而結(jié)其氣于下則導(dǎo)之,凡諸積之阻滯概然。凡下竅閉者,多上吐,或吐蛔或吐血,當(dāng)導(dǎo)氣于下。中竅閉則下瀉,或瀉水或瀉蛔,當(dāng)行氣于中。上竅閉而復(fù)升則作悶,或頭疼或上腫,俱當(dāng)用清涼引下之。至如氣為毒壅必傷血分,若乃血為毒凝,活血為上;血為毒壅,破血為先;血為毒聚且結(jié),敗血為要;故治痧必兼治血,蓋血活毒瓦斯行,血破毒瓦斯走,血敗毒瓦斯散。如是,毒瓦斯不留,治斯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