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nèi)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紀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查古籍
《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nèi)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紀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治傷寒脾胃氣不和,汗前汗后,嘔逆腹脹,虛氣攻刺,心脅疼痛,及治咳嗽。(見羅適傷寒救俗方。
濃樸(去粗皮,姜汁浸炒黃) 茴香(炒) 陳皮(浸,去穣,焙) 蒼術(shù)(米泔浸一宿,炒) 枳殼(湯浸去穣,麩炒黃) 川芎(炒) 桔梗 杏仁(去皮尖,炒) 白芷(炒)甘草(炙) 麻黃(去節(jié))
上各等分為末,杏仁別研,一處和勻,每服二錢,蔥白三寸,姜二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此藥調(diào)理傷寒汗后氣虛,甚有奇效,凡病患若手足指節(jié)逆冷,嘔惡,有陰毒傷寒之證,急并三五服,自然回陽,順氣,汗出,如服了覺身熱,汗久未行,卻并服金沸散表之。年老傷寒,不問陰陽二毒,并先服順氣散,三兩服后,方服金沸散,表汗。少壯者若是陽毒,并先表汗,后用此藥調(diào)氣,若被風雨逼濕,并宜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