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沈氏女科輯要》 第二十八節(jié) 胎動不安

    作者: 沈又彭

    血虛火盛,其婦必形瘦色黑。其胎常上逼者,宜條芩、阿膠。

    徐藹輝曰∶前張飛疇說,謂形瘦血熱宜條芩,血虛火旺宜歸、芍,此似將上二條并為一治,想須在胎上逼與腹急痛上分別,未知是否!存參。

    氣虛婦體肥白,胎常下墜,宜人參。

    徐藹輝曰∶體肥白是氣虛證據(jù),宜與張說參看。又思體肥白者,未必皆氣虛,必肥白而胎下墜,方是形盛氣衰也。須辨。存參。

    王孟英按∶審屬氣虛欲墮者,補中益氣法甚妙。

    形氣盛,胎常不運者,宜香、砂。

    痰氣阻滯,體肥,嘔逆眩暈者,宜二陳。

    怒氣傷肝,加味逍遙散。

    毒藥動胎,白扁豆二兩,生去皮末,新汲水下。

    沈堯封曰∶已見“厥逆門”,須合參以辨其證。

    交接動胎,其證多嘔?!懂a(chǎn)寶百問方》飲竹瀝一升有驗。人參尤妙。

    筑磕著胎,惡露已下,疼痛不止,口噤欲絕,用神妙佛手散探之。若不損則痛止,子母俱安;若損胎立便逐下。即芎歸湯治傷胎,多神效。

    胎動下血不絕欲死,《本草綱目》用蜜蜂蠟,如雞子大,煎三五沸,投美酒半升服,立瘥。馮云∶神效。蠟淡而性澀,入陽明故也。

    王孟英按∶懷妊臨月,并無傷動,驟然血下不止,腹無痛苦者,名海底漏。亟投大劑參、 ,十不能救其一二。此由元氣大虛,沖脈不攝,而營脫于下也。

    王叔和曰∶胎病不動,欲知生死,令人摸之∶如覆盆者則男;如肘頸參差起者女也。冷者為死;溫者為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