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伏天受暑,其邪甚,發(fā)于當時,其邪微,發(fā)于秋后。所謂秋時晚發(fā),即伏暑之癥也,當是時也,涼風颯颯,侵襲肌膚,新邪欲入,伏邪欲出,以致寒熱如瘧,或微寒,或微熱,不能與瘧疾分清。脈滯苔膩,脘痞氣窒,渴悶煩冤,午后則甚,入夜更劇,熱至天明,得汗則諸恙稍緩。日日如是,必要二、三候(候:五日謂之一候。二、三候外,即十至十五日以外也。)外,日減一日,方得全解。如元氣不支或調(diào)理非法,不治者甚多。不比風寒之邪一汗而解,溫熱之氣投涼即安,宜清宣溫化法,使其氣分開,則新邪先解,伏邪也隨之而出也。如初起如瘧,可先服清宣溫化法。倘畏寒已解,獨發(fā)熱淹綿,可加竹葉、蘆根、連翹,減半夏、陳皮,免傷津液。其舌苔本膩,若漸黃燥黑焦,是伏暑之熱已傷其陰,于本法內(nèi)加洋參、麥冬、玄參、生地治之。倘神志昏蒙,是邪逼心包,可用益元散、紫雪丹,量其輕重投之。倘壯熱舌焦,神昏譫語,脈實不虛,是熱邪歸并陽明,宜用潤下救津法治之。如年壯體強,即以熟軍改為生軍。
『歌括』
伏暑之癥受暑由,甚發(fā)當時微發(fā)秋。
伏于秋時稱晚發(fā),涼風颯颯侵肌腠。
新入伏出形如瘧,寒熱不如瘧清楚。
脈滯舌膩脘痞塞,渴悶煩冤甚午后。
入暮熱甚晨汗解,全解須待二、三候。
不比風寒溫熱邪,調(diào)理非法多不救。
清宣溫化開氣分,新邪先解伏邪搜。
畏寒已解熱淹綿,減陳關加翹竹蘆。
苔膩見黃黑焦燥,麥冬生地玄洋參。
邪逼心包神昏蒙,益元紫雪量重輕。
壯熱舌焦昏譫語,脈實邪熱并陽明。
潤下救津急當進,體強生軍代熟軍。
(公元 1695 年)清.張溫(路玉、石頑)著。十六卷。采集歷代名家方論,編次成書。門類依據(jù)王肯堂《證治準繩》,方藥主治多依撩《薛己醫(yī)案》、張介實《景岳全書》,并結(jié)合自己的體會予以參訂。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伏天受暑,其邪甚,發(fā)于當時,其邪微,發(fā)于秋后。所謂秋時晚發(fā),即伏暑之癥也,當是時也,涼風颯颯,侵襲肌膚,新邪欲入,伏邪欲出,以致寒熱如瘧,或微寒,或微熱,不能與瘧疾分清。脈滯苔膩,脘痞氣窒,渴悶煩冤,午后則甚,入夜更劇,熱至天明,得汗則諸恙稍緩。日日如是,必要二、三候(候:五日謂之一候。二、三候外,即十至十五日以外也。)外,日減一日,方得全解。如元氣不支或調(diào)理非法,不治者甚多。不比風寒之邪一汗而解,溫熱之氣投涼即安,宜清宣溫化法,使其氣分開,則新邪先解,伏邪也隨之而出也。如初起如瘧,可先服清宣溫化法。倘畏寒已解,獨發(fā)熱淹綿,可加竹葉、蘆根、連翹,減半夏、陳皮,免傷津液。其舌苔本膩,若漸黃燥黑焦,是伏暑之熱已傷其陰,于本法內(nèi)加洋參、麥冬、玄參、生地治之。倘神志昏蒙,是邪逼心包,可用益元散、紫雪丹,量其輕重投之。倘壯熱舌焦,神昏譫語,脈實不虛,是熱邪歸并陽明,宜用潤下救津法治之。如年壯體強,即以熟軍改為生軍。
『歌括』
伏暑之癥受暑由,甚發(fā)當時微發(fā)秋。
伏于秋時稱晚發(fā),涼風颯颯侵肌腠。
新入伏出形如瘧,寒熱不如瘧清楚。
脈滯舌膩脘痞塞,渴悶煩冤甚午后。
入暮熱甚晨汗解,全解須待二、三候。
不比風寒溫熱邪,調(diào)理非法多不救。
清宣溫化開氣分,新邪先解伏邪搜。
畏寒已解熱淹綿,減陳關加翹竹蘆。
苔膩見黃黑焦燥,麥冬生地玄洋參。
邪逼心包神昏蒙,益元紫雪量重輕。
壯熱舌焦昏譫語,脈實邪熱并陽明。
潤下救津急當進,體強生軍代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