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容尚散見于《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本草經》基礎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查古籍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容尚散見于《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本草經》基礎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合年齡老少、體質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公元 1564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一卷。論述脈象 27 種,對于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誦讀學習。并批解了高陽生的《脈訣》。
普明子曰.瘰 者.肝病也.肝主筋.肝經血燥有火.則筋急而生瘰 .多生于耳前后者.膽之部位.膽與肝相表里.其初起.即宜消瘰丸消散之.不可用刀針.及敷潰爛之藥.若病久已經潰爛者.外貼普救萬全膏.內服消瘰丸.并逍遙散.自無不愈.更宜戒惱怒.斷煎炒及發(fā)氣閉氣諸物.免致膿水淋漓.漸成虛損.患此者可毋戒歟.(新采)消瘰丸.
此方奇效.治愈者不可勝計.予亦刻方普送矣.
元參(蒸.)牡蠣( 醋淬.)貝母(去心蒸.各四兩.)
共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開水下.日一服.
愚按普明著醫(yī)學心悟一書.逐未亡本.用之鮮效.唯此方平淡而神奇.當共寶之.但耳前后為少陽部位.(渠云肝之部位者誤也.故改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