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概述】癔病又名歇斯底里,是常見的神經官能癥,發(fā)病較急,常以明顯的精神創(chuàng)傷為誘因,且有特殊的性格特征,易反復發(fā)作,發(fā)病可有感覺、運動、精神癥狀。中醫(yī)認為,癔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氣機郁滯所引起的一類病證,病位主要在肝、脾、心三臟。
【手穴治法】
(一)針刺療法
方法1:
選穴:合谷
操作:用28號或30號2寸長毫針,常規(guī)消毒后,向勞宮方向橫刺1.5寸,得氣后,用平補平瀉捻轉手法行針3~5分鐘,留針20分鐘。
資料:據(jù)山東中醫(yī)學院針灸系呂建平介紹,用此方法治療癔病20余例,效果滿意。
病例:王某,女,32歲。1987年4月15日初診。自述煩躁,胸痛,嘆息頻作半月余,近2天加重,時而悲傷哭嚎,時而嘻笑逗鬧,心悸驚惕,坐立不安。舌尖紅、苔白膩,脈弦滑。證系情志不遂,氣郁生痰,上蒙清竅,神明被擾。治宜疏肝達郁,鎮(zhèn)靜安神,清心豁痰。取合谷(雙側)平補平瀉。針后10分鐘,患者自覺胸部豁然開朗,長出一口氣,哭笑停止。留針30分鐘,重復行針2次,諸癥悉除。隨訪2年未復發(fā)。
按語:癔病由于情志不暢,氣機郁滯所引起,治療上應調氣舒肝。合谷是手陽明經原穴,原者,原氣也,故該穴功于調氣。氣機調暢,肝氣調達,其病可愈。
方法2:
選穴:后溪穴
操作:①癔病性失語:用28號毫針,直刺1寸,捻轉。②癔病性癱瘓:用28號1.5寸毫針,直刺1寸,得氣后拇指食指捻轉,用瀉法約1~2分鐘,令患者自己走路。至能行幾步,再施以捻轉手法,當走路自由時出針。
資料:據(jù)遼寧中醫(yī)學院針灸系王耀斌教授介紹,近26年來,運用后溪穴治癔病性雙下肢不全性癱瘓,均1次治愈。譽聲很高。摘1例。
病例:劉某,女,34歲。1984年10月來診。自1983年8月動員做節(jié)育結扎術,心情即十分恐懼、焦慮不安,上手術臺后即極度惶恐,手術順利完成后,下手術臺時發(fā)現(xiàn)雙下肢不能動,隨即哭泣不止,大吵大鬧,收入院治療。生活不能自理達1年余。檢查:神志清楚,語言流利,雙下膝反射、跟腱反射均正常,無病理錐體束征,肌肉不萎縮,肌張力正常,肌力零級,舌質紅,苔白,脈細。診斷:癔病性雙下肢不全癱瘓。治療:患者取坐位,針后溪捻轉用瀉法,讓患者站起來走路,當即顫抖著雙腿邁出可喜的一步,遂令不要怕,繼續(xù)往前走,當走到三四步時,患者高興的熱淚盈眶,隨即自如走了兩三圈,自己下樓走到病房。
據(jù)河北醫(yī)學院萬建軍等介紹:針刺后溪穴治療癔病性失語,取得較好療效。舉例如下:
姜某,女,35歲。素日少言寡語,心胸狹窄,好生悶氣,偶有不悅,即心煩意亂,時哭時笑,神聲不清,食睡無常。當即針后溪穴,留針20分鐘,患者覺精神清爽,亦欲言語。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概述】癔病又名歇斯底里,是常見的神經官能癥,發(fā)病較急,常以明顯的精神創(chuàng)傷為誘因,且有特殊的性格特征,易反復發(fā)作,發(fā)病可有感覺、運動、精神癥狀。中醫(yī)認為,癔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氣機郁滯所引起的一類病證,病位主要在肝、脾、心三臟。
【手穴治法】
(一)針刺療法
方法1:
選穴:合谷
操作:用28號或30號2寸長毫針,常規(guī)消毒后,向勞宮方向橫刺1.5寸,得氣后,用平補平瀉捻轉手法行針3~5分鐘,留針20分鐘。
資料:據(jù)山東中醫(yī)學院針灸系呂建平介紹,用此方法治療癔病20余例,效果滿意。
病例:王某,女,32歲。1987年4月15日初診。自述煩躁,胸痛,嘆息頻作半月余,近2天加重,時而悲傷哭嚎,時而嘻笑逗鬧,心悸驚惕,坐立不安。舌尖紅、苔白膩,脈弦滑。證系情志不遂,氣郁生痰,上蒙清竅,神明被擾。治宜疏肝達郁,鎮(zhèn)靜安神,清心豁痰。取合谷(雙側)平補平瀉。針后10分鐘,患者自覺胸部豁然開朗,長出一口氣,哭笑停止。留針30分鐘,重復行針2次,諸癥悉除。隨訪2年未復發(fā)。
按語:癔病由于情志不暢,氣機郁滯所引起,治療上應調氣舒肝。合谷是手陽明經原穴,原者,原氣也,故該穴功于調氣。氣機調暢,肝氣調達,其病可愈。
方法2:
選穴:后溪穴
操作:①癔病性失語:用28號毫針,直刺1寸,捻轉。②癔病性癱瘓:用28號1.5寸毫針,直刺1寸,得氣后拇指食指捻轉,用瀉法約1~2分鐘,令患者自己走路。至能行幾步,再施以捻轉手法,當走路自由時出針。
資料:據(jù)遼寧中醫(yī)學院針灸系王耀斌教授介紹,近26年來,運用后溪穴治癔病性雙下肢不全性癱瘓,均1次治愈。譽聲很高。摘1例。
病例:劉某,女,34歲。1984年10月來診。自1983年8月動員做節(jié)育結扎術,心情即十分恐懼、焦慮不安,上手術臺后即極度惶恐,手術順利完成后,下手術臺時發(fā)現(xiàn)雙下肢不能動,隨即哭泣不止,大吵大鬧,收入院治療。生活不能自理達1年余。檢查:神志清楚,語言流利,雙下膝反射、跟腱反射均正常,無病理錐體束征,肌肉不萎縮,肌張力正常,肌力零級,舌質紅,苔白,脈細。診斷:癔病性雙下肢不全癱瘓。治療:患者取坐位,針后溪捻轉用瀉法,讓患者站起來走路,當即顫抖著雙腿邁出可喜的一步,遂令不要怕,繼續(xù)往前走,當走到三四步時,患者高興的熱淚盈眶,隨即自如走了兩三圈,自己下樓走到病房。
據(jù)河北醫(yī)學院萬建軍等介紹:針刺后溪穴治療癔病性失語,取得較好療效。舉例如下:
姜某,女,35歲。素日少言寡語,心胸狹窄,好生悶氣,偶有不悅,即心煩意亂,時哭時笑,神聲不清,食睡無常。當即針后溪穴,留針20分鐘,患者覺精神清爽,亦欲言語。